在今天的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性格”的概念。我希望它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我们谈论性格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性格?通常,有两种方法来衡量个性。一种是类型学,它将不同的性格分为几种类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性格”的概念。
我希望它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我们谈论性格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性格?
通常,有两种方法来衡量个性。一种是类型学,它将不同的性格分为几种类型,然后通过测试告诉你你是哪种类型。流行的人格测试和理论基本遵循这种模式,如MBTI和9型人格。
另一种是特质理论。也就是说,将几个单词作为一个人性格的维度,并通过测试对这些维度进行评分。得分的最终结果是你的性格。
现代心理学认同哪种模式?答案是后者。
那么,像MBTI这样的流行人格理论是否可靠?从学术角度来看,它实际上并不可靠。一方面,这种将人分为不同类型的做法原本是心理学反对的模式;另一方面,这些人格理论也缺乏实证支持,其信度和效度普遍较低。
那么为什么这些理论如此流行呢?核心原因是,我们需要一个标签。
特质理论的基础是什么?这是大量数据的归纳。换句话说,你在某一特质上的得分的本质是你在人群中的地位。正如我们所知,人口中的大多数自然属性都是正态分布的。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的分数基本上会落在中间区域,偏差很小。
这种结果不利于接受和传播,因为它很无聊,没有个性。人们总是喜欢划定一个圆圈,把自己放进去。这样,他们就能为自己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自己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
因此,类型学的人格理论总是更受欢迎,因为它迎合了追求个性的心理。无论是MBTI还是9型人格,你都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分类,并通过这个分类突出你的个性。
结合确认偏差和巴纳姆效应,只要对这些类型的描述足够模糊和积极,我们将非常乐意在正确的位置就座。即使很一般,我们也会觉得“啊,测量真的很准确”。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测试是无用的。事实上,他们测量的结果往往反映了你内心的某种倾向。例如,如果一个人喜欢说“啊,我是INTJ”,那么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他并不讨厌这种类型。这可能描述了他自己的一些判断,或者一些向往和渴望。
此外,在非学术场合,如娱乐或社交场合,也没有问题。这就像我自己不相信星座,但我不介意聊天时谈论星座。只要你不真的把它当作黄金法则,那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如果一些企业仍然想通过这些基于类型学的性格测试来分析和分类员工,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许多研究发现,这些测试既不能准确描述一个人的性格,也不能预测一个人的工作表现。
换言之,它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建议太严肃。

那么,既然类型学模型不可靠,那么在讨论一个人的性格时,我们如何表达和衡量他呢?
心理学中普遍采用的特质模型称为五大人格。 它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
每个维度都是一个连续的频谱。以外向为例。这是一个数字轴。左端代表极端内向,右端代表极端外向,中间既不代表外向也不代表内向,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如果你的分数下降,这意味着你比大多数人更倾向于。
那么,当我们说“我是个内向的人”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我们在外向性方面的得分更接近“内向”。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比大多数人更喜欢安静和独处。
然而,内向者的其他四个维度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例如,一个人可能性格内向、低神经质,所以他很理性、冷静,有点“冷漠”,更像一个学者;另一个人可能性格内向,高度神经质,所以他的感情会非常饱满和多变,更像一个艺术家。
因此,你可以理解,特质理论的模式很难对一个人进行分类。我们只能描述他性格的某些方面。例如,“他是一个细心的人”(高度认真)、“他是个固执的人””(低开放性)、“是一个善良的人”,等等。
因此,与“我是第五种类型的观察者”相比,“我的性格适度开放,不那么认真,不那么外向,不那么人性化,更神经质”,这显然不容易被记住和传播,因此很容易理解,五大人格在日常语境中基本上是无用的。
那么,如何进行五种人格测试呢?一般来说,正规的心理机构或医院可以做到这一点。五大人格问卷通常有两个版本,即240个问题和60个问题。只要是这两个版本,就没有问题。
此外,五巨头是否非常权威和正确?不是真的。
在过去十年左右,学术界一直批评五大人格,认为其过于西方化,对东方文化的有效性很低。因此,国内一些学者在大五人格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些更符合国情的问卷。例如,中国五大人格问卷(CBF-PI)和中国人格量表(QZPS)。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模型正在逐渐被学术界接受——例如HEXACO模型等。未来可能会有更准确、更全面的新理论。
然而,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可以使用五大人格来理解和描述性格。

性格是好还是坏?
五大人格更具权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所包含的五个维度基本上可以在生理学和神经科学中找到。
例如:
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神经质维度?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大脑DMN活动不同。比如我如何摆脱精神上的内讧?如中所述,DMN更活跃的人往往更关注环境中的负面因素,更容易受到负面记忆的影响,因此他们的情绪波动会更剧烈。
另一方面,神经质得分较高的人往往对杏仁核更敏感,这导致对相对较小威胁的反应更强。
因此,神经质得分较高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开心,对生活和幸福的满意度也较低。(Perkins等人,2015)
同样,内向的你也有一些我想对你说的话:为什么人们有内向和外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内向者的大脑对多巴胺的耐受阈值较低,因此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多巴胺——相反,过多的多巴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刺激和负荷,这会导致他们太累。
因此,内向的人往往不喜欢太多的感官刺激和探索世界,因为他们很容易感到疲惫——相反,他们更喜欢独处,安静地处理自己的事情。
但对我们的社会来说,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受鼓励的。我们鼓励你社交,展示你的特点并影响他人。因此,内向的人很容易感到在社会上被孤立和排斥,从而降低他们的幸福感。
此外,领导者和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性格外向。为什么?因为“领导”和“管理”本身就意味着与人打交道,这对内向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外向的人倾向于与社会更密切地互动,从而更容易获得社会的反馈。
大量研究基本上证实了一个结果:什么样的性格与更高的幸福感密切相关?低神经质和高外向性。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稳定外向的人,你的整体幸福感将高于平均水平。
同样,2021的一项研究发现,责任心强的人往往寿命更长。为什么?原因是高度认真的人免疫系统中IL-6的水平很低。这种低水平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同时也使他们的平均寿命更长。
因此,你可以理解:不同性格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正是他们的生理基础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这反过来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心理、幸福,甚至社会地位。
虽然交错多态性是幸福的起源,但好坏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在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如果不同的性格确实有好或坏的地方,那么是否存在“最佳”的性格状态?
想想看。你认为最好的人格状态是什么?
我猜你可能会想:什么是更幸福的人,或者更符合社会期望的人?它很可能是高度开放、高度外向、高度认真、高度人道和低神经质的。
2014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87%的人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加开放、外向、友好、负责,不易情绪波动和愤怒。他们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感到更快乐。(Hudson&Roberts,2014)
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这并不完全正确。
2008年的一篇评论揭示了不同性格特征的可能后果:(Nettle&Clegg,2008)
越外向的人通常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广泛的人际网络,并对其他人更有吸引力——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好处。但同时,他们也更容易遭遇意外和情绪崩溃,死亡率也很高。
很容易理解,外向实际上是一个高风险和高回报的问题。当你得到社会反馈时,你也必须比内向的人承担更多的风险。
神经质呢?情绪更稳定的人往往会有更稳定的情绪,不太可能有压力和焦虑,所以他们会更快乐。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忧患意识普遍较差,更容易受到欺骗和背叛。
除了带来更长的平均寿命外,高度的责任感也会给人一种严肃、可靠和值得信赖的印象,并且很容易被选为伴侣。但同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情感生活不太满意——你可以理解,他们更可能将自己的感受作为一种责任,从而承受更多的压力。
(请注意,本研究针对的是西方人)
那么高亲和力没有害处吗?也不高亲和力一般更受欢迎,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社会地位没有低亲和力的人高。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亲和力高的人会在维持社会关系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用于拓展职业和提高社会地位的精力也会相应减少。他们可能是可靠的朋友或合作伙伴,但他们可能很难成为经理和技术人员。
最后是开放。开放度较高的人往往更有创造力和吸引力,这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他们也会更容易受到精神困扰,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因此,虽然不同的性格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好坏,但总的来说,没有最优的性格状态,不同的性格也有各自的优势。

如何培养和改变你的性格?
最后,也许最受关注的问题是:人格是否可以改变?
传统观念通常不是。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国家的性质不能改变”。事实上,之前的心理学界也认为,25-30岁之后,性格会基本稳定,不会有大的变化。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30岁之后,一个人的性格仍有改变的空间。
200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责任感和亲和力会逐渐提高,也就是说,我们会变得更加负责和友好。同时,在女性中,神经质分数会慢慢下降。
2017年,一项研究还发现,即使在60岁之后,人们的性格仍然可以改变,甚至比中年时还要多。(Milojev&Sibley,2017)
为什么?我们知道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它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在年轻时,我们的基因会塑造我们性格的一般倾向,我们的经验会认识到这些倾向,并决定大脑中的神经元联系。
大脑的神经网络在25-30岁左右稳定下来,这意味着我们的性格已经初步形成。
但在30岁之后,如果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接触不同的环境,探索新的体验和体验,这种新的体验也会影响我们大脑的神经元联系,导致适应新的和不同的环境的变化。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微调我们的性格特征。
那么,关键是什么?这取决于你能否像年轻时那样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谈论性格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在30岁以后已经对世界建立了固定的认识,每天都在家里和公司里生活,做重复的工作,不去探索新的领域和新的可能性,你的性格就会逐渐固化,失去变化的弹性。
但如果你能保持灵活,不断接触新事物,你的大脑就会不断自我调整,从而使你的性格朝着你想要的方向改变。

那么,如何调整你的性格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让自己朝着你想要的方向生活。
简单地说: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想要变得外向,你应该怎么做?很简单:你只需要像一个外向的人一样,多社交。
同样,如果你是一个固执的人,想要变得更加开放,你该怎么办?就像一个开放的人一样,你需要接受更多其他的可能性。
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你的心里可能已经有了鼓。但别害怕,让我告诉你:这其实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经过四到八周的辅导,参与者可以变得更加外向,不那么神经质,不会产生负面反应。
2015年,一项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写下他们想要改变的性格特征,他们被要求朝着这个方向生活。四个月后,参与者的人格得分大体上朝着目标的方向转移,没有明显的负面情绪。(Hudson&Fraley,2015)
在2021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一群内向的人尽最大努力变得更加热情、开朗、健谈和精力充沛,与他人交流,然后研究人员进行了后续访问。结果表明,与这些“假外向者”交流的人在好感度和领导力方面得分一直较高。(斯帕克和奥康纳,2021)
更有趣的是,对这些“假外向者”的随访结果表明,当他们试图外向时,他们不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是会产生积极情绪。
这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感到满意,让你做与你的性格不符的事情,你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想要改变它,那么就有意识地朝着你想要改变的方向行动。它不会让你感到不舒服,反而会刺激你产生积极的情绪。
如果你想变得更外向,就让自己多社交,多认识陌生人。在你采取行动之前,你可能会感到压力很大,担心你做不好,或者你可能很累。但事实上,这种恐惧只是一种幻觉,不会真的发生。
如果你想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每次你有情绪反应时,告诉自己在做决定之前要冷静下来。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很麻烦,但事实上,一旦你尝试了,你会发现这样做并不难,阻碍你的是你自己的想象力。
如果你想更加开放和灵活,尽量不要否认与你自己不一致的信息,而是停下来,深呼吸,问问自己,“这可能是对的吗?”“有可能我错了吗?”-你可能会发现做这件事很难,但如果你尝试,你会发现它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决定我们应该走向哪个方向的缰绳总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别忘了。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1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