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魏征死后,唐太宗说:“魏征走了,我失了一面镜子。”这句话说明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只有魏征这一面镜子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唐太宗需要大臣们指正他的缺失,尽心辅佐,于是他打开进谏大门,

魏征死后,唐太宗说:“魏征走了,我失了一面镜子。”这句话说明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只有魏征这一面镜子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唐太宗需要大臣们指正他的缺失,尽心辅佐,于是他打开进谏大门,这样便弘扬了正直之风,涌现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谏诤之臣。这些谏臣确保了唐朝走在正道上,成为“贞观之治”的一大亮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何况是这些栋梁之材呢?这些栋梁之材既有作为宰相榜样的玄龄,也有骨鲠敢言的魏征、王珪,还有博学高尚的虞世南

一个优秀的领导首先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专长,其次要了解每个人的性格脾气,要知人善任,还要见贤思齐,用别人的优点来健全自己。那么唐太宗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什么呢?

宰相榜样房玄龄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房玄龄出生在山东临淄,父亲是隋朝有名的儒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靠李世民。 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房玄龄的故事

那么房玄龄身上有什么值得唐太宗学习的呢?唐太宗看到了房玄龄的容人之量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优点。治理国家不是只靠一个人拼命去做,而是善于发现和提拔大批能干的人才,让他们分头去做。管理企业也是这样的,不能一个人把全部活儿都干了,要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让他们分头去干自己的事儿。选拔重用能人是要有容人的胸怀,因为越有才能的人会有傲气,这股傲气能不能受得了?能干的人会做得比你的好,那么能容得下么?如果一个领导受不了,容不得,那么有才能的人会不会跟着这个领导干呢?所以说,领导人的胸怀决定了格局的大小。所以房玄龄在这一点上是唐太宗的榜样。

博学高尚虞世南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但是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唐太宗的老师。

64岁的虞世南遇到了唐太宗终于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晚春。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虞世南来说,他的人生仿佛才刚刚开始。李世民以秦王身份收获了已经流离两朝的虞世南,这场二人的相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虞世南来说,仿佛“旅程的前后多余,只为遇见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虞世南故事

虞世南八十一岁时去世,唐太宗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

唐太宗自己说出他和虞世南在宫内君臣相对时,虞世南对唐太宗如此严格,哪怕一点小过失都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现在虞世南去世了,唐太宗痛哭没有人能够在身边指导和督促自己了。虞世南这面镜子,照出来的是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人文精神。

直谏犯颜的魏征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魏征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对唐太宗有太多的劝谏了,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等篇章,留存史册,传颂后人口中,成为治理国家的警示名言。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魏征故事

在魏征身上,可以看到对国家的忠诚和长远战略眼光,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紧抓大局,深谋远虑,从治本的高度来处理日常国家事务,让唐朝避免了许多前进道路上的陷阱和岔道。

谏议大夫王珪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王珪是山西太原人,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谋士,献策铲除李世民而被流放,唐太宗爱惜人才,不计前嫌,把他调回来担任谏议大夫。王珪尽心谋国,大胆上书,直接批评唐太宗的过失,毫不避忌。唐太宗用王珪,就是希望用王珪做他的镜子。

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其姬妾被籍没入宫。后来,唐太宗指着这个姬妾对王珪道:“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又纳她为妾。”王珪问道:“陛下认为李瑗所为对还是不对?”唐太宗道:“杀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么还问对错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灭亡的原因,却把他的妾留在身边,陛下实质上还是认为李瑗所为是对的。”唐太宗醒悟,命人将这个美人放出宫去。

王珪拜相后,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辅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对王珪说道:“你可对房玄龄等人加以品评,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唐太宗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评价非常准确。

对于王珪的这番评价,唐太宗非常认可,他曾对王珪说:“你所指出的都是我的过失,自古以来,身为君主的没有不希望社稷永远安泰的,然而却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听不到对自己的批评,或者是听到了却不能改。现在我一有过错,你马上支出,而我听到后能够改正,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愁社稷不安定了。”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论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李世民对大臣谁的评价)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唐太宗在自己身边安排了一批堪称楷模的大臣作为镜子,正人先正己,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要请别人指出自己的缺失。这样就能保证自己在治理国家中不犯错,从而使自己所治理的国家走向盛世。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