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Vlog”走红,焦虑心理在作祟?

《改变自己只需要一个月》《不能自律的10个理由》《五点起床打卡学习五个月》《认识多巴胺后我实现了真正的自律》…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搜索“自律”,这些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标题。近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了一篇关于

《改变自己只需要一个月》《不能自律的10个理由》《五点起床打卡学习五个月》《认识多巴胺后我实现了真正的自律》…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搜索“自律”,这些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标题。近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律Vlog”的文章,文中也提到,网络上另一种与之背道而驰的内容同样大行其道:“自律Vlog不能再造假了”、“自律是骗局,长久主义才是内驱力”、“请不要学顾爱玲自律”。

“自律Vlog”走红,焦虑心理在作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两种内容看似针锋相对,其实都是在说人的自制力,只是前者更倾向于提供参考意见,后者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以揭示前者的局限性。我们还可以勾勒出“自律Vlog”目标受众的画像。现实中有很多群体在为自己的身材、外貌、学习、生活、工作焦虑,而别人的自律建议却能让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世间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自己的烦恼也可能在困扰着别人。一些有见地的、具体的建议,也为人们摆脱焦虑、控制自己提供了一种可能。

聪明人通过别人的错误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是面对复杂的个体,别人的建议不一定有很好的适用性。当所有平台都充斥着“自律Vlog”的时候,我们也要警惕这类热门内容中的“虚伪”。“反自律Vlog”起到了意见对冲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区分关于“自律”的讨论:是真正的问题还是人为制造的焦虑?

当然,“反自律Vlog”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有效的信息增量,恐怕还需要人们去仔细审视。毕竟,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个人要想逃脱被营销带节奏的命运,就必须仔细思考,明辨是非,在所谓的“友情提醒”面前保持方向和决心。

“自律”在脱离个体经验的讨论中可能会让人感觉更陌生,但它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也不神秘。社会运行需要一套规则,自律是引导人们获得健康生活的一把钥匙。它支撑着人们内心的秩序感,驱使着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人无完人,人性也有懒惰和不足。自律往往意味着克服坏习惯,以及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在自律的号召下,有些人会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给自己施加更多的压力。当压力超负荷时,“自律”就会变成精神上的“束缚”。

“自律Vlog”走红,焦虑心理在作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律是个体的自我约束,强调个体的自发行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体行动的自觉。然而,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讨论中,“自律”都感觉有点“陈腐”。对于一些缺乏自制力和行动力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律”的重要性,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已经尽力了,甚至是尽力了,此时强调“自律”显然会让他感到疲惫,成为一种无效的激励。

可怕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人把“自律”当成一种道德评价,认为你达不到他所认为的自律标准,就是堕落,就是没有理想,不懂得上进。其实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人生状态自然有起有落,并不是都是高歌猛进。不同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期待千差万别。如果“自律”不是根植于真正的自我能力,他们很难获得成就感,那么个人就很难找到生活的重心,必然会陷入焦虑。

无论别人如何否定你的人生,如何给出“自律”的建议,个人首先要有审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律”节奏,才能快乐地享受生活。而自律的生活,说到底,就是获得快乐,体验美好。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个人需要关注工作生活的细节,但也需要轻松自在,以“看风景”的心态,以“无论什么风浪,都不如四处走走”的开放心态。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寻找自己的意义感,才不会被那些“毒鸡汤”误导。(白)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29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