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代际创伤,你正在重复父母经历的伤痛

也许你讨厌家人的坏脾气,但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怒和情绪;也许你期待平静安稳的生活,却野心勃勃地追求病理性的刺激;也许你羡慕别人的自信和勇气,却在成长的机遇面前逃避;也许你想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却不断陷入与错误的人纠缠的漩涡;你会发现你身上似乎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困境,或者觉得命运没有放过你。但这一切的发生,很可能是家庭代际创伤反复的结果。荣格曾经说过:“那些残留在

也许你讨厌家人的坏脾气,但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怒和情绪;

也许你期待平静安稳的生活,却野心勃勃地追求病理性的刺激;

也许你羡慕别人的自信和勇气,却在成长的机遇面前逃避;

也许你想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却不断陷入与错误的人纠缠的漩涡;

你会发现你身上似乎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困境,或者觉得命运没有放过你。但这一切的发生,很可能是家庭代际创伤反复的结果。荣格曾经说过:“那些残留在我们生活中的无意识的伤口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它以宿命论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家庭代际创伤是指一个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心理创伤。今天,我们来谈谈家庭代际创伤:这个你以为无法逃脱的命运是如何一步步影响你的人生,改变你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代际创伤一般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创伤事件的影响不会止于亲身经历过创伤事件的当事人,还会影响当事人的后代。

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人的代际创伤呈现出一种燎原的普遍性。

比如我们这一代孩子的父母,大多是60后,70后。

他们经历过饥荒,所以不自觉地把恐慌和节俭投射到子女身上;

他们经历了文革和权力的高度统一,于是病态地要求子女绝对服从。

他们亲眼目睹了知识和努力是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的,因此他们对任何形式的娱乐都持憎恶态度。

他们不自觉地把痛苦传递给孩子,觉得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比如,经济条件明显好的父母,从小就压抑孩子正常的欲望,病态地要求孩子节俭,因为孩子从小就缺衣少食。但是这种盲目的痛苦和压抑的方式,并不会让孩子变成更坚韧的人,只会反抗或者认为自己不配被善待。

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强迫性重复,这些创伤性的命运模式会不自觉地一代一代地重复。

比如,如果父母对人有戒心,他们的惯性是恶意揣测,那么他们的孩子很可能从小就复制这种敌对的关系模式。即使他们已经意识到父母过于偏激,长大后也很难信任别人,非常容易和别人发生矛盾,导致那些原本对孩子很好的朋友,后来真的从友善变成了敌意,这是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家庭代际心理创伤的具体方面:很多心理学研究发现,代际创伤的传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症状;任务;身份。

一:通过症状。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症状的传递构成了代际创伤传递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认知层面包括对灾难的预期、对灾难重现的恐惧、死亡入侵感和灾难经验的另类分享(Kellerman,2001a)。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命运模式的复发,以反复出现的症状或完全相反的症状传播。

比如一个家暴惯了的父亲,儿子长大后会经常和家人解决问题;他的女儿也更容易因为熟悉而选择脾气暴躁的老公;例如,如果一个母亲脾气暴躁,爱挖苦人,她的孩子也可能容易生气,爱挖苦人。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一种是代际创伤症状的传递,不是像上面说的那样直接复制,而是有与父母相反的症状。

比如,一个孩子小时候受到父母的严厉对待,那么当他长大做了父亲,很可能会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孩子,以弥补童年的不幸。比如,他小时候父母不同意买玩具,他就很难拒绝孩子对玩具的要求,就会把自己小时候得不到满足的心理投射到孩子身上,过分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

这样的例子在90后的生活中更为常见。大家都以为这是为了健康,为了孩子,其实只是另一种错误的传播方式。

二:按任务交付

家庭的

任务转移说白了就是父母让孩子用生命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比如一个人的妈妈因为父母重男轻女,成绩很好,逼着她出去打工。她当时本可以成为一名著名的大学生,但她必须早早地投身社会,努力工作。这位母亲很容易把自己生活的困难归咎于没有上大学。带着这种强烈的遗憾,她会把孩子考上好大学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会做很多专业上的干涉。因为这个妈妈潜意识里是在弥补过去的自己,用孩子的生命重新生活。

这种任务,无论是上大学,选择职业,成为有某种性格的人,本质上,父母带着自己的遗憾,让孩子帮自己完成人生愿望。。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孩子实现了家庭的理想,但是他觉得自己失去了自我,甚至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因为他一直没有做出选择的权利。

第二种是孩子拼命逃离家庭的控制,感觉不被爱,不被理解。怪自己远离家人。

第三,身份传递的方式

从个体层面来说,创伤的传递就是身份的传递。受父母创伤影响的儿童过度认同父母的受害者角色,过度补偿父母的损失,甚至成为死者的替代品(科岗,2003)。

认同就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常见的模式是认同父母的状态或者拼命想和父母不一样。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知否》中的莫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自卑,她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总觉得别人会看不起她,所以她必须努力让自己过上别人尊重的生活。因为她妈妈一直强调她不是第一任妻子,并告诉她必须爬得高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她妈妈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小女孩,而莫兰认同她妈妈的看法,认为只有做了第一任妻子才能被人看得起,哪怕老公人品不好也没关系,重点是身份和地位。

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认同父母的自我认同。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不是特别差,我们一般倾向于把自己想成父母的样子。和症状的传递一样,自我认同的传递也包含了另一种相反的表达——我不想和父母一样。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孩子长大后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巨大痛苦或羞耻感而出现的。痛苦在于父母对孩子的粗暴对待。比如父母怕女儿谈恋爱,就强迫女儿剪一个男孩的发型,避免被异性注意到。但事实是,作为青春期的女生,男生剪头发的方式不仅让她们在异性眼里看不到,反而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在这种漫长的校园暴力下,女儿们会把所有的伤害都归咎于父母,发誓不做像她们这样独断专行、不体谅别人的人。但是,他们会因为太想成为父母的对立面而过于宽容,甚至成为一个性格谄媚的人或者过分的处女。

羞耻心在于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某些行为。比如父母平时为人处事斤斤计较,甚至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对家人撒谎。孩子明白这一点后,会因为轻视父母的行为而过度改变,所以即使借钱受苦,也要对得起朋友。

人生最难的阶段不是没人了解你,而是你不了解自己。理解家庭的代际创伤,不是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父母,而是更好地理解父母和自己。心理健康的前提是你知道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你是否在稳步接近你的目标并获得快乐。用你的一生去完成别人的梦想,甚至是你的父母,你会很痛苦。

  • 在尝试和改变之前,我们需要思考。
家庭代际创伤,你正在重复父母经历的伤痛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