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艺术家的生命独白

作者:徐汉熙近日,一条艺术展消息引起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乌菲齐大师的自画像”艺术展将于9月在上海举行。预计将展出50位生活在16世纪至21世纪的艺术家的自画像,如拉斐尔和伦勃朗。毕加索的自画像。保罗·塞尚的自画像。梵高的自画像。张大千的自画像和黑虎(局部)。本版图片均为数据图片肖像画一直具有绘画艺术之外的一些内涵,在肖像画中,艺术家的自画像有更多的空间供人

作者:徐汉熙

近日,一条艺术展消息引起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乌菲齐大师的自画像”艺术展将于9月在上海举行。预计将展出50位生活在16世纪至21世纪的艺术家的自画像,如拉斐尔和伦勃朗

自画像:艺术家的生命独白

毕加索的自画像。

自画像:艺术家的生命独白

保罗·塞尚的自画像。

自画像:艺术家的生命独白

梵高的自画像。

自画像:艺术家的生命独白

张大千的自画像和黑虎(局部)。本版图片均为数据图片

肖像画一直具有绘画艺术之外的一些内涵,在肖像画中,艺术家的自画像有更多的空间供人们欣赏和解读。许多艺术博物馆将艺术大师的自画像视为重点收藏品;一些收藏家愿意花很多钱购买大师的自画像;一些艺术家,如伦勃朗,一生都在创作自画像,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独白。

为什么艺术家喜欢自画像?这与自画像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画像的起源

创造者自我意识的萌芽

早期从事绘画活动的西方画家并不被视为真正的创造者。他们被认为是卑微的工匠,没有资格在绘画中描绘自己的形象。因此,早期西方绘画中的自画像非常罕见。当时,画家甚至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也不可能留下相关文献。

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是创造者而不是工匠的意识开始萌芽。画家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上签名,有时在纸上画自己的图像。一开始,艺术家只是把自己视为绘画活动的“见证人”,不想露面。一段时间后,真正的自画像正式诞生。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杜勒被后人视为“自画像之父”。在他57年的生活中,他留下了三幅油画自画像,大约六幅素描自画像,以及五幅带有自己形象的祭坛画。与后来一些画家的自画像相比,杜勒的自画像数量不多,但质量很好。

与他的年龄相对应,杜勒的这些自画像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杜勒13岁时的素描自画像仍然存在于世界各地。当时,他穿着朴素的衣服,而他26岁时的油画自画像表明,他年轻时更注重华丽的衣服。在26岁时,杜勒出版了他的木画系列《圣约翰启示录》,该系列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用德语在他的自画像上写道:1498年,我画了一幅自画像。我那时26岁。从这段短文可以看出,当时的杜勒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非常自豪。

然而,在这幅油画自画像中,杜勒详细描述了他的衣服,而不是在成功后炫耀。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欧洲画家一直被视为没有社会地位的工匠。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他们就像车间里的工匠,衣服又旧又脏。杜勒试图通过自画像向世界解释,画家不同于当时社会底层的工匠。画家应该像知识分子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自画像的发展

画笔记录生活经历

从文艺复兴到现在,随着画家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审视和自我表达的不断更新,自画像艺术蓬勃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世界各地涌现出许多自画像大师,如达芬奇、杜勒、伦勃朗、库尔贝、梵高、毕加索等。

历史上的大多数自画像都不是为出售而绘制的,这导致了少数艺术家的自画像和高收藏价值。总体而言,著名自画像的数量在名画数量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即使梵高创作了40多幅自画像,自画像的数量占幸存绘画总数的比例仍然很低。由于画家数量少且受其影响,一些知名画家的自画像受到收藏家的追捧。

例如,梵高的“无胡须自画像”在1998年以71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远远高于他大部分静物画的价格;2020年,伦勃朗的自画像,这位艺术家的半身半身像,戴着一顶折叠的黑色帽子,以1454.94万英镑(约合1.3亿元)的价格售出,创下伦勃朗自画像的最高拍卖价。

艺术家自画像作品的拍卖价格明显高于艺术家的其他作品,可能是因为自画像的附加值相对较高。首先,自画像可以真实地记录艺术家的形象和特征。例如,伦勃朗年轻时就成名了。在他的自画像中,他总是面色红润,充满活力。他还通过安排灯光来装饰自己的脸。1640年后,伦勃朗失去了赞助者的支持,他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最后,他破产了,陷入了贫困。在这一时期的自画像中,伦勃朗并没有刻意美化自己,而是用简单而宽泛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原本英俊的年轻人逐渐变成了一个邋遢的老人。1669年,伦勃朗临终前画了最后一幅自画像。在画中,他的眉毛和眼睛很深,似乎他在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

其次,自画像的题材非常特殊。几乎每一幅自画像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画架前的自画像是梵高离开巴黎之前创作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面的色彩明亮,采用了传统画家自画像的形式——站在调色板前,拿着调色板。他在画中形容自己“整个脸都像木头一样硬”,并“穿着农民的粗亚麻外套”。梵高曾说过,画家应该“像农民一样在画布上工作”。这幅自画像反映了他的创作理念。

梵高的许多自画像的构图与他的脸部几乎相同,只是他换了不同的发型,戴了不同的帽子,摆了不同的姿势。很多时候,他打扮得像个绅士,留着整齐的胡子和发型,戴着礼帽,穿着西装,打着蓝色的蝴蝶结。他看不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许多艺术家一生都在为自己画自画像,这似乎是一种生活独白。连接这些自画像,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了解了他们的心情。

文化交融

中国画家也喜欢自画像

尽管中国古代画家不像西方画家那样热衷于描绘自己的形象,但在古典文学或歌剧中,天才女性向仰慕者展示自画像并不罕见。例如,在越剧《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自画像被放置在太湖的石头下,并带着梦想送给学者刘梦梅,这使他获得了罕见的婚姻。

还有许多中国画家用水墨画自己的肖像,如赵孟福、沈周、唐寅和金农。他们经常用情感来画自画像,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与朋友聊天。不幸的是,这种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除了用水墨画,中国古人也非常善于用文字“画”自己。例如,五流先生的传记可以被视为一幅自画像。“善于阅读而不理解;每次有想法就忘了吃饭”这样的描述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的放松和超然;苏东坡60多岁时写的《金山自画像》,《询问你在黄州、徽州和儋州的职业生涯》,与伦勃朗的自画像相似。

20世纪后,东西方绘画艺术发生了碰撞和交融。受此影响,国内一些知名画家也开始自画像。张大千、徐悲鸿、丰子恺、姜兆和、傅抱石等画家都留下了自画像。其中,张大千是最著名的自画像。据不完全统计,张大千一生创作的自画像不下一百幅。他的自画像是用传统的笔墨技术绘制的,具有不同的风格。(徐汉熙)

来源:海南日报

活着好累好痛苦快坚持不下去了我的孩子要上我怎么办谭公子树洞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