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

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青春》,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其中的主人公刘峰是一个典型的讨人喜欢的人。他在影片中被刻画成一个活雷锋,帮大家背包裹,吃破饺子皮,帮忙追猪,帮班长打沙发,把训练的地方让给别人,受伤后不顾自己的伤势坚持守护战友的尸体。这些事件彻底衬托了刘峰善良真诚的形象。当时我在

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青春》,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其中的主人公刘峰是一个典型的讨人喜欢的人。

他在影片中被刻画成一个活雷锋,帮大家背包裹,吃破饺子皮,帮忙追猪,帮班长打沙发,把训练的地方让给别人,受伤后不顾自己的伤势坚持守护战友的尸体。这些事件彻底衬托了刘峰善良真诚的形象。

当时我在电影院,一个人看这个故事,想着怎么写稿子,突然感觉到这种性格带来的震撼。

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

平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身边有很多人都处于讨好的状态。

刚来职场的时候,看到很多陌生的新同事,觉得很尴尬。为了缓解这种气氛,我主动迎合他们,给他们端茶倒水,中午买饭,尽量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

谈了一个新女朋友,很激动,怕她不爱自己。所以为了维持这段感情,你想尽各种办法讨好她,不管女朋友有什么要求。情人节,圣诞节,国庆节…各种节日带她出去玩,给她买各种漂亮的礼物。

但痛苦的是,你,那么同情别人的感受,还是会被拒绝,在职场被欺负,被别人操纵,永远不会和别人好好相处;感情问题总是困扰着你。不管你怎么真心对待一个人,总有人对你不满,经常分手,让你苦不堪言。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亲社会行为,即任何为造福他人而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说,即使当事人需要帮助他人付出代价,仍然愿意帮助他人。其中,“利他”的亲社会行为模式值得特别关注。

这样的行为通常可能是出于“利己主义”,他们亲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一些回报。比如疫情期间,你缺钱的时候,我借给你5000块钱,帮你渡过难关。这种人际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典型例子。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利他纯粹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比如很多消防队员,为了从大火中救出陌生人,不顾自身危险,舍身救人。

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

利他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是社会文化、个人素质、心情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比较完善,所处的文化圈又提倡这种利他的价值观,在这种影响下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很常见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明白一个概念,就是帮助别人的成本和回报。

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社会交换理论,它解释了我们人类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源于我们的回报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动机。换句话说,在我们帮助他人的行为背后,其实也有社会付出和回报最大化的心理预期。

帮助别人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回报。我们之前只是举了个例子。我借给你5000元。如果我家里有困难,你得帮我,不一定是用钱的形式。也有可能是儿子要考高中,需要一些人脉。这时“5000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相当多的证据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会感到困扰,而帮助别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通过帮助他人,他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社会赞誉,增强自尊心。

同时,帮助别人也会有成本。成本高了,帮助别人的行为就会减少,同时也会留下或者造成人际问题。比如一个人缺钱,向你借10万,你借不借?如果你借了,对方不还,你心里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如果不借,会不会失去最好的朋友,会不会拆散你们的人际关系?

基本上,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就在于这一点。没有真正的利他主义,就是做的事情对自己来说很贵的时候不可能帮助人,回报大于成本的时候才会帮助人。

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

看到这里,我们仔细思考。你是不是开始明白为什么《青春》里的刘峰总是被人嫌弃,然后大家都不怎么看他或者挖苦他了?

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你一直在帮助别人,讨好别人,一直是利他的。你自己呢?你在做什么?你这样的人太假了!一点都不真诚,我们不信!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愤世嫉俗、相当邪恶的人性观,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社会里,有极少数人是纯粹利他的,为了别人而不顾自己的利益。就算有刘峰这样的人,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疯了。这样的人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只有自身条件各方面都很充裕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比如你有几十亿的资本,你就拿出一千万去帮助别人,不考虑回报。这可以理解。如果你只有一万块钱,别人让你出9000块钱帮他,你采取行动时自然会感到不安和怀疑。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讨好”的人总是被周围的人讨厌。我做不到的,你怎么能做到?所以,性格谄媚的人会很不满意,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或欣赏。

但是,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的是,人类获得满足的方式之一是帮助他人,这是人类的自我需要,是崇高价值感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存在,就完全否定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行为。非常有必要弘扬和表扬这种行为,否则不会有消防员,医生,老师。

人性之恶的背后,也会有人性之善。

如何有效改变自己谄媚的性格?从心理咨询的认知行为理论的专业角度来说,要改变谄媚型人格,首先是要让自己的认知合理,明白不同场景下帮助他人的意义。

谄媚型人格的问题在于过于关注他人的感受和做法,试图用他人的眼光和态度来评价自己,以此来获得自己的自尊和满足感。而这种评价在于他人,却没有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失去了作为个体的平等和相互对待。

这可能是小时候家庭教育因素造成的。比如父母总是打压孩子,孩子试图通过讨好父母来获得父母的同情和理解。当他们长大后,由于这种模式如此根深蒂固,他们会陷入平等人际关系中的“条件反射”行为,并不自觉地替代这种状态。

如何看待帮助他人的认知,理解他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我的感受,这需要在认知上进行调整。

比如在心理咨询中,有专门的ABC理论来指导和理解来访者如何针对客观情境、行为、情绪、信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变化过程。

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

这种调整必须得到加强和改善。

其次,培养自信心和自我修养的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这是调整谄媚人格的关键环节。如何从他人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同转化为内心的自我认同和满足,是改变的核心。

很多拍马屁的人在面对问题和调整的过程中缺乏自我成就的需要,所以需要在调整的过程中实施一些正向强化。

比如在工作中,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练习成就感,设定任务和目标,让他们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并及时给予奖励。当这个自我逐渐长大,个体不再需要帮助别人来获得成就感,也能找到目标和动力,讨好的过程就会逐渐完善,即使以后帮助了别人,也会懂得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对。

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

在引导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还会加强对来访者认知的调整,让他们明白帮助他人的意义和过程,纠正他们的认知信念,看看如何在生活中更好的面对。

个人认为,如果想改变自己讨人喜欢的性格,可以做以下几点:

第一,看一些人际关系和沟通方面的书,学习一些心理技巧,帮助别人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需要避免哪些问题;

二是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调整。比如参加社区服务或者志愿者行为,把帮助他人的行为合理化,这种帮助行为不仅更合适,而且是有计划的,这样你就可以借助社区组织获得一种正确的帮助他人的意识。

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

第三是找身边的朋友帮忙,比如懂心理学的。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可以合理地讨论我们的沟通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困扰,通过朋友的一些感受和建议,达到良好的人际互动。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找专业的咨询师,通过合理的指导和方法,教一些比较好的调整模式,然后在生活中实践。随着调整逐渐到位,拍马屁的模式也会慢慢改变。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调整过程中会有反复,但只要坚持,就会有进步,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