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最近有几个关于青少年自残的咨询,有男生也有女生,年龄大多在13-15岁。这个之前看起来比较小的问题,突然变得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被孩子的行为吓到了,害怕孩子自杀。有的甚至很生气,想给孩子

最近有几个关于青少年自残的咨询,有男生也有女生,年龄大多在13-15岁。这个之前看起来比较小的问题,突然变得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被孩子的行为吓到了,害怕孩子自杀。有的甚至很生气,想给孩子一个教训。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样。

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什么是没有自杀企图的自残?

我们这里要说的主要是无自杀意图的自残行为,简称NSSI(non-自杀的自我卷入)。无自杀意图的自残行为是指不被社会接受,有伤害自己身体的意图,但没有自杀企图的行为。

NSSI是指在过去一年中,对一个人的身体造成五次以上的直接伤害,导致出血、淤血和疼痛,如切手、烧伤、刺伤、撞击、强烈摩擦等。,但身体只有轻度和中度损伤,并无自杀企图。不包括以死亡为目的的伤害行为,如自杀念头、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实施等。

此外,在最新的临床诊断分类中,一些由发育障碍和人格障碍引起的自残行为被标记为NSSI。比如,刻板的自残行为在智障和发育障碍人群中普遍存在;严重自残行为(严重且有潜在生命危险的自残,如阉割、剜眼等。)常见于边缘型人格障碍人群;拔毛癖和神经质的抓痕。

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早期有研究者将这类行为分为轻度(低频率、低损伤)、中度(较高频率和损伤,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和重度(高频率、严重损伤,甚至致残)。

研究表明,自残的发生率在12至18岁群体中约为13%-45%,在成人中约为4%。

青少年的自残行为一般从12岁到14岁开始。自残是反复的,不会停一次。一旦青少年开始自残,当遇到社会心理压力时,重复这种行为的风险很高。

ta们为什么会自残?

青少年一般自残的目的是:

你可以摆脱负面情绪或认知状态,

可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困难,

能产生积极的感觉。

根据一些专门研究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心理学家的研究理论,自残行为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青少年的个人因素,二是影响自残行为发生和持续的人际因素。

1)个人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那些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报告的主观压力水平较高,对生活压力或有害事件的压力容忍度较低。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诺克的研究,青少年自残是为了克服过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包括许多不同的心理症状,如内隐症状(如焦虑、抑郁)和外显症状(如问题行为)。自残与很多心理疾病有关,如人格障碍、情绪障碍等,是自杀的高危因素。

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1-1青少年抑郁症状与自残行为之间存在持续的正相关关系。理论上,为什么抑郁症的症状表明自残,是因为自残行为的发生是为了减少与抑郁症相关的问题。青少年自残的原因是为了克服那些负面情绪,自残可以迅速降低负面情绪的强度。

自残让青少年有感觉,即使是肉体上的痛苦。因为抑郁症的症状既包括负面情绪,也包括麻木,而自残可以缓解这些情绪。这就好比用自残来缓解抑郁症状,而这种自残带来的缓解又强化了自残行为的持续性。

不幸的是,自残的缓解只是暂时的,而抑郁症的症状却在不断复发。抑郁症状的持续复发激活了反复的自残行为。抑郁症状和自残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血清素减少)、认知因素(消极归因模式)和社会因素。

自残是一种侵略欲望的表现。。大多数自残个体都有攻击性、孤独感、绝望和愤怒等负面情绪,严重抑郁,情绪恶劣。青少年在自残前通常会感觉不好,通过伤害自己来表达这些情绪,从而得到一种解脱。是对个体情绪调节失败的一种不适应反应。

自残有助于控制青少年的攻击性。当没有其他交流方式可以表达攻击性,缺乏延迟满足和敌对欲望的能力时,自残就被作为避免对他人攻击的最后手段。

有研究采用罗夏墨迹测验,发现自残组的攻击倾向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残是压抑攻击倾向,用自残的方式表达出来。

1-2研究表明,心理症状和与这些症状相关的认知模式是自残的重要原因。。自残通常与抑郁症同时被诊断出来。自残行为的情绪调节功能不仅表现为负面情绪,不恰当的认知也会导致自残行为的持续和发展。

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长期研究发现,消极认知归因模式可以区分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和没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由此可见,消极归因模式在改变和维持自残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消极归因模式是指对消极事件的悲观归因解释,进而推导出消极后果和自我暗示。

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如果青少年面对压力束手无策,自我努力失败,自残行为就是个体无法应对挫折和压力。自残者往往是不受欢迎和被忽视的群体。

2)人际因素。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诺克认为,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在自残行为的发生和反复中起着重要作用。青少年的一些个人因素,如情绪调节、心理压力等,被认为是受人际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同伴影响等。

父母教养行为在青少年自残的触发和持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身体上的警惕和调节、无效情绪、应激性生活事件,如虐待和自残的触发;控制父母的行为与自残行为的持续性有关。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可观察到的互动。根据早期的研究,教养方式可以从两个连续的维度来考虑,一个是支持维度,指父母对子女的温柔、接纳和理解;另一个维度是控制维度,意思是父母希望影响孩子的行为。

父母教养行为的两个维度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父母的四种教养方式,即纵容(低控制高支持)、专制(高控制低支持)、权威(高控制高支持)和忽视(低控制低支持)。

有研究发现,高支持、低控制与青少年更高的社会和心理适应能力有关,例如,更有能力、自律性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样的青少年很少出现与自残相关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

自残行为与父母控制感呈正相关,与支持感呈负相关。威权父母模式是自残、抑郁、自杀倾向和自杀的显著危险因素。

此外,同龄人人际关系不佳,过分追求安全感和认同感也是导致自残的原因之一。

自残是青少年对自己的拒绝和惩罚。。有不好的成长经历或者创伤经历。如果家庭出现问题,青少年在家庭中长期得不到必要的情感联系而被忽视,他们觉得自己被忽视,没有必要,不受欢迎。很长一段时间,青少年都觉得自己无法接受。会让青少年对自己的个人身份产生矛盾感,自残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拒绝和惩罚。自残一方面缓解了压抑在内心的强烈罪恶感,另一方面通过惩罚表达了自责。

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我们如何帮助这些青少年?

许多危险因素,包括个性、消极的认知模式、脆弱的人际关系、压力、青少年和母亲的抑郁,都与自残有关。

所以对青少年自残的干预主要从这些因素入手。具体方法包括认知重建、行为治疗、依恋关系调整(治疗关系、矫正体验)、青少年对情绪的认知、识别和管理的调整。以及涉及家庭成员的综合治疗。

青少年的自残行为在实施之前,总会有一个唤醒状态,即极度的生理和心理不适和紧张需要释放。这种觉醒状态可以通过学习敏锐地察觉到。通过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训练,可以教会ta在意识到唤醒状态时识别高危触发事件和时间段,注意哪些事件有高危情绪表达和情绪体验,哪些时间更有孤立感。

在敏感意识到唤醒状态的基础上,在自残之前,制定具体的方案和方式来中断唤醒状态。,可以显著减少自残行为的实施。具体的计划,如制定一个“短期协议”和“确保洗澡安全”,有助于自残者在控制冲动方面感到成功,并提高他们对冲动的控制力。

另外,也要教会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学习受伤后护理。教自残者如何护理伤口,清洁伤口,避免感染。

最新研究发现,正念是治疗NSSI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因为自残一般都有明显的情绪无意识和极端回避体验。正念专注于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以一种接纳和不评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体验。

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正念被证明在抑郁和自残之间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可以打断抑郁和自残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减少自残行为。

当自残是为了执行回避功能,也就是为了缓解无法忍受的负面情绪时,加强情绪正念的意识可以减少这种依赖行为。治疗的关键是让青少年制定具体的、适应性的和不可避免的策略来应对紧张情绪。

结论:

青少年自残行为是可以治疗的,但是家长和学校一定要重视,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改善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自残是青少年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标志。婴儿哭是为了表达自己,而青少年经常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及时看到这个信号,给予感同身受的有效反馈,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才是正道。

ta们为什么伤害自己?青少年自残行为分析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