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老人失独的心理困境?

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年过五旬,一直幸福地和独生子女生活在一起。一场意外或疾病让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但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后,他们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被称为“失独者”的他们,除了情感上的煎熬,还要面对养老的尴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如何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治愈“失独家庭”的创伤,融入社会?北

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年过五旬,一直幸福地和独生子女生活在一起。一场意外或疾病让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但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后,他们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被称为“失独者”的他们,除了情感上的煎熬,还要面对养老的尴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如何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治愈“失独家庭”的创伤,融入社会?

北京红枫女性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北京彩凤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搜狐联合举办论坛,探讨“失独老人的心理困境与破局”,以促进社会了解失独家庭的困境,看到失独家庭的特殊需求,探讨并提供心理支持和政策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自我孤立的困境。超过30万名各界人士观看了近两个小时的直播。

失去了独立,就意味着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当一对夫妇的唯一亲生子女已经死亡,双方都没有能力或意愿生育二胎时,这对夫妇就成为“失去父母的父母”,他们组成的家庭就成为“失去父母的家庭”。有人口学家估计,2010年,中国失独家庭数量已超过100万,其规模仍在以7.6%的增长率扩大,2024年将翻倍至200万。

红枫作为一家专注于心理学的公益机构,从2013年开始关注并服务于这一群体。根据2013年的285份在线问卷,2015年对106名孤儿父母和2018年对112名孤儿父母进行了SCL-90症状清单的测试和访谈。在总数超过500名的孤儿父母中,大多数都超过60岁,经济窘迫只存在于部分孤儿家庭,而巨大的心理痛苦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在调查中,几乎所有失独老人都表示害怕死亡、疾病、孤独和没有尊严的生活。在工作中,红枫中心看到了失独老人的痛苦和绝望,看到了送黑发人的白发人,也看到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甘沉沦在痛苦和绝望中,与命运抗争和挣扎。他们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注。

生活依然可以精彩。

“是天塌下来了,觉得活着没意思。整天被泪水浸湿,现在我觉得我的心还在流血。不出门,不见人,不联系亲人,不想和任何人说话,痛苦无法形容。”赵昌权和侯俊英在台上一起发言。他们都是北京重型汽车厂的退休职工。我儿子9年前因病去世,当时赵昌全69岁,侯俊英65岁。

侯俊英提到那年他仍然很痛苦。“我很委屈,很生气,也想不开,但是生活我绕不过去。眼前总有孩子的身影和声音。”

赵昌权接过话题:“这种悲痛持续了很久,那时候我每天都无精打采的。见人就躲,不想和任何人打交道。如果你能适应生活,你就能适应它。原本熙熙攘攘的家突然变成了冰室。”他说,理智上,我觉得生活要继续,不能整天活在悲伤中,要接受“孩子真的没了”的事实。“孩子看到我们这样会心疼,他当然不希望我们这样下去!”

“但是我该怎么做呢?很迷茫。”转折点出现在一个同事介绍他们加入石景山失独群体的时候。订单相同的人互相倾诉,互相安慰。居委会也组织他们春游秋游,让他们尽量走出家门。后来,他们还参加了基金会组织的活动和红枫中心组织的讲习班。“通过共建家园、梦想拼贴、雏鹰重生等心理游戏,我们开始接受现实,学会了一些自我解脱和转移的方式方法。比如如何活在当下,爱生活,爱自己;难过的时候深呼吸打坐,想想开心的事,等等。”

一年前,夫妻俩搬进了北京市第一福利院,这里有一部分房间专门用于集中安置失独人员。“来到这里2周后,我感到很安心,并决定这是我可以托付一生的地方。”赵昌全说,现在他每天早中晚锻炼三次,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侯俊英还会打球、弹钢琴、跳舞,并和周围的人一起健身。

赵昌权提出了几点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入住养老院的人会逐渐增多,希望政府能多建一些养老院接纳失独者;希望相关部门能帮助解决老人就医的相关问题;希望政府和社会多关注失独群体,帮助解决特殊困难。“当然,我们也必须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更加幸福、更加和谐。”

重燃生命之光

2011年10月,毛爱珍的儿子因抑郁症去世。当时带着悲痛和怀疑,她开始追求抑郁症。一路走来,她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对抑郁症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控:要明白,抑郁症患者不是出于性格或意志,而是有病。她决定普及抑郁症的防治知识,呼吁人们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告诫人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

2012年10月25日,儿子去世一周年之际,毛爱珍创办的北京上善公益基金会宣告成立。基金会的宗旨是“关心心理健康,促进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因为抑郁症的防治意识而免于精神疾病,减少抑郁症给世界带来的苦难,减少增加像她一样失去亲人的父母。

“我要帮助更多的人”是儿子生前留下的美好愿望,是善的本源,也是毛爱珍十年如一日的信念。2014年6月,上善基金会发起“暖心行动”,关爱失独父母的心理健康。

活动贴近失独者的需求,从“精神慰藉”入手:关爱失独父母的心理健康,通过爱心行动传递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在绝望中看到光明,在绝望中重燃对生活的信念。

传统上,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这也是失去独立性的父母感到孤独和痛苦的日子。让失独父母不再躲“劫”,暖心推出一系列节日活动:“春节”举办“暖心年夜饭”,在除夕夜给予彼此温暖和陪伴;“清明节”组织“暖心植树节”,通过植树让失去孩子的父母把爱和思念寄托在孩子身上;“端午”“暖心端午茶会”,通过朗读、看电影、茶话会等活动,让孤独的人舒展心灵;“中秋节”是一个“暖心的中秋联欢晚会”,通过艺术活动让失去独立性的父母聚在一起,享受身心。‘重阳节’组织家庭成员‘暖心爬山’,让失独父母携手同龄人焕发青春。”一课”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暖心课堂/工作坊”:各种主题的讲座和工作坊,以增进认知,摆脱悲伤,建立信心,增强勇气和力量。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失独家长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很明显他们眼中有光,生活中有动能,他们积极参与到奉献爱心的行动中。很多热心家人的口头禅是“我们过得好,就是对孩子的爱总是那么痛苦,孩子不安。为了让孩子放心,我们要努力过好自己该过的生活,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孩子也会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而骄傲。

“只有经历过同样的悲痛和绝望,才能知道什么能给同样生活的人带来希望和力量。”毛爱珍一直在思考,如何满足丧子父母的迫切需求,实现合适的服务。2018年初,聚集了一群失去独立性的人,编辑了一个《重燃生命之光》的阅读和听力组合。《读书》是一本28万字的书,收录了30多位丧亲者和心理治疗专家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丧亲者榜样的力量和专业治疗摆脱悲痛的方法;“听”是暖心音频,包含歌曲、音乐、 讲座和其他可以抚慰和激励的作品。这本阅读和听力合集的编写和发行,将促进失去独立性的父母走出悲伤的泥潭,重振人生信念,增强前进的力量。

关爱善心行动不同于一般公益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爱”激发每个人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让受助者成为“帮助者”,倡导“自力更生、互助共济”。毛爱珍指出,“失去独生子女对父母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崩溃,所以要在精神上激励大家,自尊自强,活出生命应有的光芒。”

随着暖心行动的扩大,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经常会接到最近失去父母的家长的求助电话。电话沟通虽然有效,但他们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足以支撑和满足需求。2019年10月,针对失独父母的线上精神家园——“善良暖心”小程序上线,可以不受地域时空限制,更便捷地服务和帮助更多的失独父母。特别是“暖心陪伴”版块,实现线上预约、免费电话,通过线上暖心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精神抚慰,倾听他们的声音,贴心的安慰,让很多失独的父母走出悲伤的泥潭,重新燃起生命的光芒。

毛爱珍年近古稀,已经在考虑“暖心行动”的下一步策略。她深感“暖心”还是要“安心”。2022年,“暖心行动”的重点从“精神慰藉”延伸到“养老就医”。2022年12月初,“积极老龄化与健康体验研讨会营”第一期启动。2023年春,健康体验营第二期连续开展五期。在此基础上,尚山推出了《暖心家庭养老问卷》,梳理了《特殊家庭养老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探讨》,以期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建设性的措施和方向, 以及尚山的热心举动。让丧亲群体既能充分享受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和关怀,又能在自救互救的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点燃火花,打破“藩篱”

独生子女去世,“精神支柱没了,生活动力也没了”;“向前看,死亡隐约可见,向后看,路线空空如也。”这是很多老人突然失去独立能力后的心声。八年的工作经历让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养老发展基金秘书长谢军深有同感。

她讲了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在失去儿子后,小心翼翼地将吃剩的半块馒头用保鲜膜包好,保存了8年。老人说:这半个馒头是儿子生命中最后的标志,再也不会有了,要一直留着。这让她非常震惊。后来她看了很多失独家庭的资料,看到各种令人心碎的案例。因此,2017年,养老发展基金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了“独特精彩人生”公益项目,短短几个月就募集到了项目资金。经基金管理委员会考察比较,最终选定北京红枫中心为项目实施单位。

谢军说,“刚接触这些老人的时候,我还是很紧张的。谨慎是因为你关注它。我特别嘱咐志愿者:除非特殊情况,不要主动和老人搭讪,只管服务,不要聊天,生怕任何一句话触及老人的痛处。而我自己也尽量躲在一旁观察、发现和理解,生怕触碰到他们的伤口。这是我的底线和原则。很快,我们发现,其实失独老人最大的痛点,就是害怕提起藏在心里的想法、回忆、自责和内疚,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为此,他们大多搬家,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精神会越来越敏感脆弱,陷入绝望、悲伤和痛苦。许多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自闭症, 这导致了各种慢性疾病。"

在工作中,谢军深深体会到,世界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真诚的。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才能擦出最温暖的火花。

除了筹集资金、举办工作坊,她还建立了一个名为“星火之家”的微信群。她真诚地对大家说:“你们可以随时和我们交流,我们愿意成为你们最可靠的朋友。不管以后发生什么,我们都要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

在接触中,谢军看到了失独老人的痛苦,也看到了他们的坚强、乐观和善良。他们会倾吐心声,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快乐;有人生病,几个人会一起去探望;我也会主动出主意,说活动费可以AA。就这样,谢军先后组织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活动,尤其是每年的春节、国庆、端午、中秋、重阳节,参与度很高。

谢军指出,他们需要时间来愈合伤口,他们也渴望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他们在身边小心翼翼地寻找能读懂他们内心的人,期待更多像红枫这样的社会组织介入,帮助他们。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多样化的团体活动,让他们尽快摆脱痛苦,逐步重新融入社会,走向新的生活。

接受、告别和重建

北京红枫女子心理咨询中心督导侯志明表示,鉴于失独家庭心理创伤严重,“本质上是一个痛苦的家庭”,红枫表示“失独不孤独,失独不失志;以“拥有一颗心,与爱同行”为宗旨,创新设计了由“建立关系”、“自我赋能”、“开启新征程”等6大模块和20多项体验活动组成的3天封闭工作坊。侯志明认为,面对失去独子这样的创伤,每个人都会心痛。当我们陪他去触摸和抚平创伤的时候,会给他一些支持和力量,让他更有勇气去面对创伤,与留守儿童建立新的联系,面对未来的新生活。

早在2004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与发展》杂志执行主编穆光宗就在专著中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失独家庭本质上是痛苦家庭。

他认为,孩子的死亡和失去独立性会给家庭或父母带来三个普遍的、毁灭性的“缺失”:第一是核心家庭结构的不完善,第二是精神和情感生活的痛苦,第三是对老人照顾的空缺。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穆光宗提出,要走出独立危机的漩涡,要走三大步:一是要承认事实。独立性的丧失不仅要在理智上承认,情感上也要接受;二是告别过去。告别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通过心理专业人士的指导,告别孩子;第三是重建生活。核心是信心和信念。重建自我价值,重拾人生意义。

穆光宗强调,失独者的心理困境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制度关怀和支持。构建系统全面的失独者社会支持体系、强有力的国家补偿机制和社会关怀机制、立法保障失独老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是社会和政府必然的理性选择。(完)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