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孤独,回归自我》封面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客体关系是指以心理动机为导向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寻求客体,注重外部客体对内部心理建立的影响。简而言之,对象关系实际上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客体关系理论学派强调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一个人不快乐,一定是他的亲密关系出了问题,所以他活不下去。然而,这本书《孤独,回归自我》的作者安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孤独,回归自我》封面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客体关系是指以心理动机为导向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寻求客体,注重外部客体对内部心理建立的影响。

简而言之,对象关系实际上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客体关系理论学派强调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一个人不快乐,一定是他的亲密关系出了问题,所以他活不下去。

然而,这本书《孤独,回归自我》的作者安东尼·斯托尔对“客体关系”理论提出了质疑:世界上有更多亲密关系有问题的人,难道每个人都活不下去吗?有些人,不仅过得很好,而且过得更好。因为这些人有独处的能力,他们知道如何在孤独中找到自己,活得精彩。

本文将从三个部分来阐述这本书:孤独不是一种疾病,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能力以及孤独的用途。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孤独和星星

有人说,这是一个由外向者创造的社会。因此,那些性格外向、热情、在各种场合活跃的人往往更受欢迎,而那些安静、远离人群的人则容易被忽视。

主流观点也很坚定,孤独的人有问题。

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它不是。相反,孤独不是病,而是来自内在驱动力的需求。

孤独和爱情一样,是生命的动力。

先说爱情。

如果我说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爱情。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的确,我们刚出生的时候,追求的是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后来长大了,我们追求爱情带来的美好,追求友情带来的珍贵。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巴尔比也提出了“依恋理论”来解释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依恋理论一般定义为:婴儿与其照顾者之间的特殊情感关系;它是在婴儿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情感联系和纽带。

成年后,人的依恋心理会被带入其他领域,比如友情、爱情。

巴尔比还认为,亲密关系就像一个轮子的轴,每个人一生都围绕着它旋转。但作者认为,除了亲密,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轴心——孤独。

该书作者指出:“人类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和一切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是对独立、孤独和自主的渴望。”

杰出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图解罗马帝国衰亡史

当爱德华年轻的时候,他曾经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当时他们海誓山盟,约定终身在一起。然而,这段不合适的爱情遭到了爱德华父亲的强烈反对。出于家族荣誉,爱德华不得不断绝恋情,黯然离开。但是爱德华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变得灰暗。他开始沉迷于历史研究,经常一个人看资料到天亮。最后,他写了著名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爱德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感叹,幸好他没有选择结婚,否则他就没有时间和自由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了。

从爱德华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两把斧头:一把是亲密,一把是孤独。

亲密驱使他勇敢追求和享受爱情;孤独驱使他去实现他的梦想。

2.孤独的爱取决于性格——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

20世纪初,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卡尔·G·荣格(Karl G Jung)首次提出“内向和外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两种不同的品质。”

他认为,除了内向和外向这两个极端,连续体上的任何位置都是健康的精神状态。

所以没有爱刺激的外向者很正常,追求孤独的内向者也不好。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内向优势的掩盖

在马蒂·奥尔森·兰尼的《内向者的优势》一书中,她指出内向者和外向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

外向的人通过被外界驱使来吸取能量。外向的人喜欢与人交谈,喜欢参与需要合作的事情。他们关注的是外面的世界和其他人。所以当与外界的联系受阻时,他们往往会感到疲惫不堪,他们害怕孤独。对于外向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和外界亲密接触,把自己投入到一个热闹的环境中。这样才能有效恢复精神。

内向者的能力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印象和感受。内向的人不一定沉默寡言,但他们确实更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去理解事情,从而获得能量。他们关注的是内心和自我。长时间处于人群或噪音中,他们会很容易感到疲惫,需要找时间独处来修复自己。

可见,你喜不喜欢孤独,其实是由你的性格决定的。性格不同就是气质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所以孤独不是病。

1.从小孤独。

“独处的能力”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而获得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孩子一个人的时候能玩得开心,说明这是一个安全的孩子;相反,如果孩子需要家人一直陪伴,不能一个人玩,说明他缺乏安全感。

2.孤独的根源——安全感

所以,要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就要从小给他安全感。

说到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就不得不提到目前颇具争议的睡眠训练。

简单来说,睡眠训练就是提倡在宝宝睡前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抱着宝宝让它哭。如果他们哭够了,就会自己睡着。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宝宝会明显减少哭闹,养成独立入睡的好习惯。

事实证明,这种训练确实有效,宝宝可以自己睡觉,家长也可以放松很多。

然而,美国育儿专家劳拉·马克姆博士在她的《父母平安,孩子幸福》中,对这种睡眠训练提出了科学的反对意见。

劳拉博士认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婴儿信任他们,从而建立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安全感。有足够安全感的宝宝,长大后会有独立和独处的能力。

而睡眠训练是违背这个原则的。那些通过睡眠训练安静入睡的宝宝,他们体内的应激激素还在快速上升,但他们没有哭,因为他们意识到哀求是没有用的。长此以往,这样的宝宝会不信任这个世界,会有不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会更加独立,反而会更加粘人。

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我们应该从婴儿期就给他们足够的拥抱和安慰,让他们知道,当他们哭的时候会有人来安慰他们,当他们难过的时候会有人来拥抱他们。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安全的婴儿

独处是一种能力,独处带来的孤独感有很多不同的用途,书中具体介绍了以下三种。

1.用途1:孤独激发想象力,想象力带来创造力。

安东尼·斯托尔曾在《孤独》一书中写道:“想象力总是在孤独中展开翅膀,能享受孤独的孩子更容易培养自己的创造潜能。”

其实回想起来,我们会发现最有想象力的时期是在童年,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当孩子一个人在家,没有玩伴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想象创造一个大世界。比如男生会把家里所有的玩具车都拿出来放一个汽车故事,女生会把所有的芭比娃娃都拿出来开一个迪士尼公主派对。

很多创意天才也有孤独的童年,但这种孤独激发了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在未来会带来无限的创造力。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多产的作家。代表作品有巴瑟斯特疗养院、巴瑟斯特大教堂等。安东尼小时候家里很穷,胆小怕事,与众不同,总是被其他同学欺负孤立。所以他经常一个人躲起来,幻想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世界,而自己却在这些美好的世界里自娱自乐。他也将童年幻想的美好运用到作品中。是童年的孤独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带来了创造力。

当然,孤独的童年并不一定是成功的前提。因为孤独总是可以无处不在。古往今来,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耐得住寂寞的。比如春秋末期,左丘明失明后写了《左传》(又名《左春秋》、《国语》)。这部《左传》记载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保存了价值很高的原始材料。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孤独的,但左丘明忍住了孤独,写下了这本历史书。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左丘明与《春秋左传》

2.用途二:孤独是治愈精神创伤的良药。

临床发现,如果有人在失去亲人后继续陪伴和安慰,这个人的哀悼过程就会被延迟和破坏,悲痛就会成为“未完成的事件”,从而导致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障碍。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遇到悲伤的事情时,过多的陪伴和安慰只会让他更加沉浸在这种悲伤中。因为每个人都有依赖。当你悲伤时,如果有人总是在你身边给你一个依靠的肩膀,你就很难坚强。

记得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女生晕倒了,被送进了医务室。所有善良的学生下课后都去看她。但是医生把我们都赶走了。她说,“人越在乎,好得越慢。”

原来医生早就知道孤独对心灵的治愈作用。

希腊农村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如果一个女人失去了丈夫,她需要独自生活五年。在这五年里,她可以随意发泄自己的痛苦和悲伤,但身边没有人可以去看她。五年后,死去父亲的尸骨将被移往别处,女方将结束独居,开始新的生活。

如果这个女人得到了身边很多人的安慰,那么她总是有理由和借口不断放大自己的悲伤,身边人的陪伴也成了悲伤的催化剂,不断提到自己的痛苦。当她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她只能独自承受悲伤。久而久之,发泄完了,她就会慢慢变得坚强,开始新的生活。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孤独和悲伤

3.用途三:孤独让人回归自我。

华兹华斯有句著名的诗:“世界匆匆忙忙,让我们越来越疏远更好的自己。”

快节奏的社会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忙碌,为生计奔波。在拥挤的街道上走久了,我们总是上气不接下气,慢慢失去自我。

柏拉图曾经讲过一个有趣的神话:世界最初有三种性别,男性,女性,雌雄同体。每个人都像一个球,有四条腿和四只手,可以自由地滚动。但是造物主觉得这样的人类太难管理了,就把大家一分为二。人类被一分为二后,开始寻找完整的自我。

柏拉图因此认为,追求完整的人生是每个人的使命。

荣格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自性”;其中,“自性”是指整合我们人格组织的能力,是连接意识和潜意识过程的中心点。而“自我定位”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使人格更加完整的心理过程。

荣格指出,人在实现“自性”后,会体验到发自内心的平静感,与生命和解的平静感,以及对万物的归属感。

而要实现“自我认同”,孤独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独处的时候,才能不受外界噪音的影响,重新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重新找到久违的自己,从而实现人格的完整。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孤独和自由

结论

追求爱情的确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但这本书《孤独,回归自我》告诉我们,孤独其实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

独处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带来的孤独,不仅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给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带来创造力,还能起到治愈心灵、找回完整自我的作用。

著名文学大师周也在今年的新书《当你学会独处》中说。“所有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命都是在你独处的时候进行的。。"

所以,人在《为爱而生》中不仅仅是孤独的,还有别样的精彩。

孤独,回归自我:人不仅仅是为爱而生,孤独也以另一种方式精彩。

一棵树的风景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5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