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爆料网络心理咨询乱象 专家提醒不规范治疗会延误病情

本报讯(记者文婧、李典、林光耀)“网络平台上‘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可以让重度抑郁症患者康复。”如此煽情的言论,其实来自于现在流行的网络平台。日前,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摄”栏目依托网友上传线索,梳理了在网络倾诉平台上寻求心理咨询的各类经历,希望你在寻求帮助时不要再遭遇“坑”。据爆料人介绍,他在医院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然而,当她在郭颂平台倾诉时,一位“心理咨询师”表

本报讯(记者文婧、李典、林光耀)“网络平台上‘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可以让重度抑郁症患者康复。”如此煽情的言论,其实来自于现在流行的网络平台。日前,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摄”栏目依托网友上传线索,梳理了在网络倾诉平台上寻求心理咨询的各类经历,希望你在寻求帮助时不要再遭遇“坑”。

据爆料人介绍,他在医院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然而,当她在郭颂平台倾诉时,一位“心理咨询师”表示,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治愈,无需就医或吃药。她信任对方,付了很高的咨询费。她的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她又去了医院,经过一年多的系统治疗,终于康复。“我身边很多患者都用过类似的问诊平台,但收效甚微。”

“所谓的‘心理咨询’和医学心理治疗不是一个概念。心理治疗是一种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治疗方法,有严谨的治疗流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说,“从抑郁症的诊疗角度来说,轻信所谓的‘劝导’,既能治好抑郁症,又耽误了治疗。不规范的心理治疗甚至会带来心理伤害,加重病情。”

和举报人有类似经历的人还有很多。记者在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上发现,不少网友想利用网络平台“吐槽”求助,却被“骗”了。

网友爆料网络心理咨询乱象 专家提醒不规范治疗会延误病情

——倾诉的效果难以服众。在知乎关于“心理咨询”的问答环节,有网友称找到了一位自称“注册心理咨询师”的“听众”。购买了几项服务后,两人加了微信。“倾听者”提出每月付给他300元,对方会提供长期的咨询服务。但付款后,对方只字未提承诺;电话沟通时,只是敷衍了事。

——收费乱象维权难。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络付费倾诉服务软件声称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并收取高价咨询费。“15分钟的咨询要两三百元,但能提供的咨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一位受访消费者说。

“面对网谈服务软件资质不足、收费不合理等问题,用户有权向相关机构投诉。如果使用者被咨询误导,延误病情或者受到其他损害,也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寻求民事救济。”北京金立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韩冰说。

——从业人员资质难以认定。“郭颂平台上很多听众自称有各种资质,却拿不出相应的证书。”一位网友说。记者了解到,很多网络付费倾诉平台就业门槛低,有的平台先招不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人就业,然后通过网络讲座让从业者考取一些所谓的专业证书,再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证书的含金量还有待考量,能否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更值得商榷。“如果公众确实需要通过网络应用寻求心理疏导和释放压力,可以在下载相关软件应用前,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开发者的资质和诉讼情况,进而衡量软件应用是否值得信赖。”韩冰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工作。心理咨询师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根据韩冰的说法,即使听者是心理咨询师,他也应该建议患者在面临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时寻求医疗。对于平台来说,应该从更高的层面规范运营、加强监管,对于平台的虚假宣传、听众对消费者的误导,追究相应的责任。

“网上心理咨询机构越来越多,反映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巨大需求,网上心理健康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黄表示,为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加强行业的规范监管,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并提供规范化培训。

当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所怀疑时,黄建议到正规的精神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临床心理科进行诊断,轻信网上的各种信息,有可能导致漏诊、误诊或过度诊断。

来源:新华社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