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习得性无助”,成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文学/学问是身体的珍宝。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对狗做了一项研究:第一步,把一只逃不出电击的狗放进一个不会轻易逃脱的笼子里。塞里格·曼发现,当狗第一次触电时,它会拼命挣扎逃跑。但在发现无法逃脱后,其挣扎的强度会逐渐降低。第

文学/学问是身体的珍宝。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对狗做了一项研究:

第一步,把一只逃不出电击的狗放进一个不会轻易逃脱的笼子里。塞里格·曼发现,当狗第一次触电时,它会拼命挣扎逃跑。但在发现无法逃脱后,其挣扎的强度会逐渐降低。

第二步,把电死的狗放在另一个笼子里。笼子中间用隔板隔开,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很容易地跳过它。但最后发现,被电死的狗只是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并没有试图逃跑。

第三步,把没有进行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可以逃避电击的痛苦,它们会很容易地从电击的一边跳到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这项研究,被电死的狗的绝望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不要让你的“习得性无助”,成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也存在于人类的情况中。就像那些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不仅会失去意志,还会变得被动顺从,甚至毫无生气。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在经历某种失败后,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的一种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最终导致他对失败的恐惧,不再敢尝试,尽力避免做可能失败的事情,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甚至自暴自弃。

不要让你的“习得性无助”,成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患“习得性无助”的人认为失败是永久性的,这种失败是因为能力差而不是不努力;他们也认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成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能力差,学习困难——害怕学习——讨厌学习——更难学习——放弃学习,最后他们放弃努力,陷入失败的阴影中。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环境不好,不能给他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者因为学习上老师同学总是给他负面评价,所以成绩很差,虽然智力正常,但还是会怀疑他的学习能力。他觉得自己很傻,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很容易放弃。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人的心理状态。

不要让你的“习得性无助”,成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1.

习得性无助让人觉得生活无法改变,没有行动的动力,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这样的人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体会不到掌控的力量。

在他们看来,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用,改变不了失败的事实。就像那些经常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学生一样,把学习成绩差归结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老师出题难。

这样的人往往有自卑感,无法获得强烈的自尊感。

在他们看来,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自信,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比如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画画不好。父母会讽刺说:“你怎么这么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为什么不呢?太可惜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进而影响了大人的自尊心。另外,兄弟姐妹之间,如果弟弟或妹妹特别有能力,那么哥哥或妹妹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缺乏魅力,缺乏能力。

这样的人往往会怀疑自己,感受不到自我效能感。

在他们看来,他们没有能力,根本完成不了任务,他们太笨了。就像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会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笨的事实。

正是这种心态,让这些有“习得性无助”的人不愿意面对自己,更不敢尝试改变自己,导致自我放弃。

不要让你的“习得性无助”,成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2.

既然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态,说明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自制力来改变这种心理状态,不要把“习得性无助”作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

1)想象接受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找到自己的自控感。

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以积极的方式接受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想象我们成功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积极的想象,它将使我们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项成功的战略。比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想象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认为失败是可以控制的,这不仅会让你敢于迎接挑战,还会获得老板的赏识。

2)找到闪光点,重拾自信,获得自尊。

我们可以回忆以前做过的最美好的事情,逐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比如你知道自己不擅长学习,那就想想自己在其他方面有什么优势。有些人可能会说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我该怎么办?然后从你最感兴趣的开始。如果连兴趣都没有,那就以自己为榜样,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只要你去寻找,就一定会找到,这样我们就会逐渐摆脱自卑,找到自信,建立起自尊感。

3)通过一点一滴的成功经验找到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研究积极思维的力量时提出的一个理论,积极思维是指我们感觉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些任务。

我们可以尝试在家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此期间,我会逐渐体会到此刻“成功”的感觉,让这种感觉在心里停留一段时间,逐渐找到“我知道我能行”的状态。例如,父母和老师的鼓励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他们要经常用“你真的很努力了”、“你这次做得很好”之类的话来激励他们,让他们逐渐体会到“我自己能行”的状态。

改变是痛苦的,更是艰难的。要改变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改变的意愿是最关键的。

有些事情并不是“说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更不是“如果你认为自己做不到”。试了才知道“是还是不是”。“习得性无助”容易让我们安于现状,拒绝改变。也会成为害怕自己失败的借口,也会成为“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武器”。

所以,打破“习得性无助”心理防线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动。因为只有做了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敢于试错,敢于探索。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

不要让你的“习得性无助”,成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和转发!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4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