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疾病?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词源自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或一种心理疾病。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两名武装劫匪突然闯入银行,向银行疯狂开火。劫匪在开枪时说“派对开始了”。枪击案发生后,劫匪劫持了几名银行员工作为人质,并将他们全部关押在银行的地下金库中。然后,匪徒提出了释放所有同伙并确保他们安全离开的条件,否则人质将被处决。经过六天艰苦激烈的救援,警方打开了保险库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词源自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或一种心理疾病。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疾病?

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两名武装劫匪突然闯入银行,向银行疯狂开火。劫匪在开枪时说“派对开始了”。

枪击案发生后,劫匪劫持了几名银行员工作为人质,并将他们全部关押在银行的地下金库中。然后,匪徒提出了释放所有同伙并确保他们安全离开的条件,否则人质将被处决。经过六天艰苦激烈的救援,警方打开了保险库,用催泪弹将人质和劫匪赶了出来,狙击手准备在危急情况下击毙劫匪。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所有人离开金库后,几名人质掩护劫机者,以保护他们免受警方的袭击。之后,他们拒绝在法庭上提供针对劫匪的证词。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名人质爱上了一名劫机者,并决定在他获释后与他结婚。

对于这件事,人们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他们不得不把它变成病态。从那时起,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效应、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感情,甚至帮助施暴者的情结。这种感觉会导致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好感和依赖,甚至反过来帮助施暴者。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不罕见,它几乎是劫持人质事件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同样的事件发生在1976年的法航139号航班上。这一次,恐怖分子劫持了最终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坠毁的飞机。

在回忆劫持过程时,一名女子表示,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恐怖分子的凶残,而是每当恐怖分子头目在机舱内发表讲话时,机舱内都会发出人质的阵阵掌声。她甚至在记忆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只有现在,我明白了。当人们想要生活时,他们最容易上当受骗。”

根据联邦调查局的人质数据库,大约27%的人质会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症状。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果一个人在情感上依赖他人,并且容易感动,那么如果他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很容易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的确,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确实无法理解人质情结的奇怪现象。这些制造人质情结的人似乎很痴迷。无论好坏,它们都是不合理的。但事实上,人质情结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情结。它实际上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许多处于暴力边缘的人都会表现出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人在纳粹集中营杀害了他们的同伴。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个人死了,为什么集中营里那么多人不团结起来战斗?但为他们而战有什么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被劫持为人质并被催眠的案例。例如,一些人很容易陷入传销的催眠,而另一些人则愿意在家庭暴力的海洋中挣扎。这样的人不计其数。因此,我们不能仅从道德角度来解读人质在暴力威胁下的表现,也不能片面地将其归因于他们的懦弱和无能。因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许多人很难摆脱暴力的强大心理影响。

人质情结的产生及其四个过程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疾病?

人质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新生婴儿很容易与最近的成年人形成情感依恋,从而最大化周围的成年人,使他们能够生存(或成为理想的父母)。心理学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在戛纳电影节上上映的电影《重庆阳光》讲述了一个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故事。该片讲述了一位父亲从日照千里迢迢来到重庆,寻找儿子被警方杀害的真相的故事。在超市事故中,儿子惊慌失措地将女医生作为人质,最终被杀害。整个故事从儿子的死亡开始,通过父亲的调查逐渐揭开真相。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人物,女医生平静地告诉了这位父亲在阳台上发生的五小时劫持事件。她没有任何怨恨,但她所说的只是对抢劫犯的理解和同情。似乎在整个劫机过程中,她都在平静地帮助劫匪减轻痛苦。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通常经历四个主要过程,即恐惧、恐惧、同情和帮助。《阳光重庆》详细反映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四个主要过程。

首先,恐惧。由于突然的威胁和恐吓,情况发生了变化。劫匪在慌乱中用匕首捅了超市里的人,顾客们都惊慌失措。女医生范冰冰也被这一幕吓到了。然而,由于她的职业道德,她挺身而出救治伤者。此时,她被劫匪劫持为人质,并持刀威胁。

第二,恐惧。女医生在令人不安的劫持环境中身心受到威胁。劫匪将女医生拖到仓库,暂时逃离警方。这时,他发了脾气,甚至双手被刀弄得发抖,并打电话给女友,告诉她他会杀死人质。尽管头发凌乱、满脸大汗的女医生也很害怕,但她趁劫匪不备,在封闭的暗室里四处寻找出口,但没有找到出口。由于无处可逃,她不得不坐在箱子中间,以获得安全感。

第三,同情。长期与劫匪在一起的女医生意识到,对方的行动是万不得已的,她并没有被他直接伤害。在女医生和劫匪的探索性聊天中,他得知自己不仅对爱情失望,而且从小就缺乏父爱。他非常无助和困惑。这时,女医生开始怜悯他,发现劫匪并没有伤害她的意思。

第四,帮助。女医生给了劫匪无形的帮助和合作。她非但没有逃跑,反而安抚了劫匪。在聊天过程中,他们开始互相熟悉。五个小时的劫持时间耗尽了他们两人的精力,女医生没有逃跑的想法,但他们不知道自己仍然被困在房间里。甚至为了保持体力,女医生建议她吃点东西。绑匪也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主动帮她寻找食物。

一般来说,在一些人质绑架事件中,绑匪并不是真的想杀害人质,只是希望通过绑架人质来达到其他一些目的。他们还希望人质能够绝对配合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某些情况下,人质情结可以为人质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例如,在轰动中国的洛阳性奴案中,六名女性被绑架,其中两人被杀害。在被杀害的两名女性中,有一名因“嫉妒”而被杀害。她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他人,过度暴露了保护自己的欲望;另一名妇女因不服从而被杀害,这是绑匪选择杀害的第一名人质。那些因为人质情结而选择服从绑匪的女性之所以幸存下来,是因为绑匪对她们有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成功逃脱的女子是六名人质中最值得信任的一名。这名女子之所以幸存下来,是因为她利用了人质情结。事实上,她非常清楚,如果她想生存,就必须拯救自己。如果她想自救,她必须首先确保自己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安全?那是为了防止绑匪对她产生怀疑,让绑匪感受到她的忠诚,让她有更好的环境来实施她的计划。

–刘钊《怪异行为心理学》

微信互投群 名人效应 蜗牛吧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1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