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中心理救援的“十不要”,你知道吗?

“危机干预中的十个不要”精心挑选来源|野外探险心理干预不是孤立的活动,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专业人士(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所有人其实都在对伤员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干预促进健康,错误的干预破坏健康。心理学家给志愿者们提了一些建议,其中“十不要”非常笼统,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了解。一个不要作弊。不要欺骗,比如孩子父母双

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中心理救援的“十不要”,你知道吗?

“危机干预中的十个不要”

精心挑选

来源|野外探险

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中心理救援的“十不要”,你知道吗?

心理干预不是孤立的活动,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专业人士(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所有人其实都在对伤员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干预促进健康,错误的干预破坏健康。

心理学家给志愿者们提了一些建议,其中“十不要”非常笼统,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中心理救援的“十不要”,你知道吗?

一个

不要作弊。

不要欺骗,比如孩子父母双亡,就不要欺骗他。

当你发现身边的人遇到大麻烦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隐瞒真相,封锁消息,用“善意的骗子”来减少对他的伤害。但是,这样做对他没有好处。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真实感”,即真实地反映现实,有效地处理环境。如果你缺乏现实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你就无法处理好日常事务,生活质量也很差。

善意的谎言破坏了真实感,这不是爱他,而是伤害他。也许你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你担心他接受不了,担心他会精神崩溃,所以你“好心”。

如果一个人一直活在善意的谎言中,突然让他面对现实,他可能承受不了。不是他不能承受,而是周围的人剥夺了他参与的能力。

事实证明,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强的,如果有强大的社会支持,承受能力会更强。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袖手旁观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理解他,而不是欺骗他。

不要承诺你做不到的事。

不要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我会帮你找父母。

有的人在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的时候许下承诺,有的人知道自己做不到,却为了减少别人的痛苦而违背自己的意愿许下承诺。

第一种人要么现实感有问题,要么习惯于夸大其词,打破承诺。第二种人出于保护他人的心理,使用善意的谎言。

虚假的承诺,就像善意的谎言,最大的坏处就是破坏当事人的真实感,让他活在幻想中,靠幻想来支撑自己,用虚幻的东西作为精神寄托。有一天,谎言被揭穿,精神崩溃了。

有人会说,现在说实话会崩溃。于是,人们陷入了现在崩溃还是未来崩溃的痛苦选择中。搞危机干预的,一定是认为现在崩溃总比以后好,否则不会搞危机干预。

不要强迫回忆

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也不要说“没关系,你说吧”。

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是“暴露”,通过询问、谈话、开论坛、看电影甚至回到现场等方式,让当事人的情绪得以宣泄。

发泄可以净化心灵,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此外,危机干预越早越好,越彻底。

在创伤记忆转移到潜意识之前进行干预,可以事半功倍。当它转移到潜意识里,被封存起来,干预起来就会困难很多。

另外,通过曝光,唤起事件的记忆,将碎片化的记忆整合成“完整的故事”。不完整的故事往往意味着人格的分离和不统一,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复杂症状的来源。

如果他得到足够的支持,有安全感,自然就会暴露。他不想暴露,因为他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他觉得不安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慢慢等待。

不要干涉他的情绪。

不要粗暴地“干涉”他的情绪,比如“别哭了”、“勇敢点”、“哭吧!”等一下。

他有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类似“别哭了”“勇敢点”这样的话,实际上是阻止了当事人的发泄,这当然违背了危机干预的原则。其实不能说“哭”。

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是“正常化”。我们必须不断强调,危机状态下当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正常的,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有类似的行为。

既然是正常的,你又何必粗暴干涉他呢?干涉就是你不理解他,认为他做的事情是错误的,不正常的。

叫他“别哭”“勇敢点”就是干涉,叫他“哭”也是干涉。如果他真的哭不出来,那不是他的错。他哭不出来是因为你没有给他足够的支持,没有给他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不要强调同情。

不要表现出他可怜,需要同情。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共情,而不是同情。但是,感同身受和同情有时很难区分。

所以表示同情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过分,以免让他自怜,因为人是有尊严的。

如果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会生气或沮丧。抑郁是转向自己的愤怒。

不要代替他的父母。

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如果你不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你的孩子会觉得被父母背叛了。

当我们用善意的谎言和虚假的承诺来保护他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了父母,因为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这么做的。

在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中,咨询师的表现很像他们的父母。但是,我们不是他的父母,所以不要试图代替他们。

首先,我们不能代替他的父母,因为血浓于水,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是一种“心灵感应”,只能通过直觉去感受。

如果我们强迫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到,说明我们的现实感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试图让客户相信我们可以做到,这是在破坏他的现实感,扰乱他的认知功能。

对于孩子来说,接受别人的爱就意味着背叛父母,容易诱发幸存者综合症。

不要给太多。

过多的给予可能会使当事人产生依赖,生气或感到施舍,并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过度付出会造成依赖,导致主观能动性减弱,心理健康下降。每个人都有尊严。如果你感到同情和慈善,你就会有愤怒和敌意。

危机状态下的心理反应非常复杂。单从情绪上看,有恐惧、愤怒、焦虑、抑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胆小怕事,把危机评价为遭遇和危险的人,容易产生恐惧;

争强好胜、把危机评价为挫折的人容易愤怒;

自我感觉良好、把危机评价为挑战的人容易焦虑;

悲观的人,把危机评估为损失的人,容易抑郁。

另外,危机初期容易出现恐惧心理,然后很快转为愤怒,然后是焦虑,最后是抑郁。

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那是危机引起的情绪反应,反而认为是现实问题引起的,于是如临大敌。

愤怒表现为对一些人和事的不满,对一些人的所作所为进行抱怨、怀疑、指责和攻击,把矛头指向政府和名人。当我们对当事人的愤怒产生共鸣时,我们必须反思:这是一种创伤性反应吗?

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

不要认为你是救世主。不要认为只有你能帮助他。让他想办法先恢复,启动大家的自愈能力。

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助人自助”,而不是包办。辅导员不是救星,而是助手或拐杖。

不幸的是,许多心理咨询师会情不自禁地认为自己是救世主。他们选择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只是为了“拯救”别人。

有趣的是,救世主情结通常来源于内疚和赎罪。这种人在从事心理咨询之前,应该洗脑,摆脱自己的救世主情结。

不要感到内疚。

不要让他们有负罪感(幸存者综合症——为什么我的同学都死了),也不要说“你很幸运!””“你比别人强多了!"

幸存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内疚和自责,觉得对不起死者,觉得要为他人的死负责,认为自己不配活着,应该跟他们走。

有的人最后自杀,有的人用赎罪来平衡心理,致力于拯救他人,最后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

为了预防幸存者综合症,永远不要说“你很幸运!””“你比别人强多了!“类似这样的东西。

不要对过去感到好奇

不要好奇他经历了什么。就算我们很爱这个孩子,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这是第二次受伤。

作为从事危机干预的咨询师或志愿者,他有义务帮助当事人“暴露”,但这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虐待狂心理,而是为了让当事人释放情绪,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编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帮助当事人完成人格的融合与统一。

记者的采访和警察的记笔记、提问、危机干预没有区别。但由于目的不同,前者是揭露当事人的伤痕,后者是帮助他愈合;前者是二次伤害,后者是心理救助。

所以在受害者面前,要尽量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