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必看10部经典电影,讲透一个人从创伤到治愈的全过程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电影?在知乎上,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电影,任何一个电影话题都有多达2135万的关注者。也许,在电影爱好者眼里,电影是人与人之间最默契的交流方式。的确,没有什么是看个电影解决不了的。失恋了,让闺蜜陪我看电影;恋爱中,看个电影获得仪式感;压力很大,看惊悚片缓解压力;节日到了,邀请对方看个电影,浪漫一下;求婚,作秀让对方哭…甚至,很多人在约会的时候会拿“对不起,你喜欢

心理师必看10部经典电影,讲透一个人从创伤到治愈的全过程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电影?

在知乎上,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电影,任何一个电影话题都有多达2135万的关注者。也许,在电影爱好者眼里,电影是人与人之间最默契的交流方式。的确,没有什么是看个电影解决不了的。

失恋了,让闺蜜陪我看电影;

恋爱中,看个电影获得仪式感;

压力很大,看惊悚片缓解压力;

节日到了,邀请对方看个电影,浪漫一下;

求婚,作秀让对方哭…

甚至,很多人在约会的时候会拿“对不起,你喜欢恐怖片,我喜欢言情片”作为不恰当的理由。

我认为电影可以成为许多人娱乐生活的首选。关键在于它能用故事把我们身体里隐藏的情绪引出来,让我们或感动或愤怒或悲伤或大笑。在黑屏面前,我们可以脱下伪装,完成一次身心的意淫。

能满足大众情感痛点的,绝对是好片;而有些电影,虽然导演够绝望,情节够夸张,剧情够跌宕,人物够丰满,但还是被评为烂片,主要是因为没有和观众的情感对接。

心理片在满足观众情感需求方面从来没有让大众失望过。

心理电影往往能抓住个人成长的痛点,通过一个借口改变人物来发掘人性的微妙。正因如此,大部分心理片才能成为经典,永不过时。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熟悉和陌生的自己。

《看电影,治愈心灵》是由、石、、岳晓东、等10位心理学家共同发表的新作。他们深入阅读对他们有特殊意义的电影。如果把这本书简单理解为10篇影评,那就太肤浅了。因为这10部看似毫无关联的电影,在张海印等人的演绎下,其实展现了一个人从缺乏爱到创伤,再到面对、处理、放下创伤情绪,再到完成人格升华的自我救赎的全过程。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盛宴大师的四句真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让它过去。外伤和内伤,只有去面对和接受,才会成为过去,不再占据我们的内心。

01

缺乏母爱的人

我一生都在寻找依恋和归属。

所有的婴儿闻起来都像婴儿,这是生物特征,具有进化心理学的意义。婴儿应该有气味,这样他们的母亲就能识别他们自己。母爱的缺失会导致宝宝的体味无法散发。在心理学上,一个人有没有狐臭象征着他是否存在。

电影《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改编自德国作家苏斯金的同名小说,主人公格里诺·叶就是母爱缺失的典型。他的母亲是一名鱼贩,之前杀死了她的四个新生婴儿,但她认为会死的Greenow Ye活了下来。她因谋杀父母被判死刑。

失去亲生母亲后,格里诺被奶妈抛弃,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他饱受欺凌。

李孟潮说,如果婴儿未能获得安全的依恋,他的死亡本能就会被激活,严重时会发展成“亡母综合征”。很明显,格里诺就是这样。缺爱和饥饿的本能使他形成了一种主客体虚无主义的信念:所有的人对我来说都毫无意义,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情感。

这种情感上的孤立和死亡本能会促使个体产生破坏性的占有欲。在影片中体现为格里诺对女孩体味的渴望,他把自己所有的夸张自我和理想父母都投射在女孩的体味上。

他的生命很短暂,对归属和依恋的寻找促使他一步步走向死亡。

《阿飞正传》中张国荣饰演的徐子,因为缺乏母爱,一直忙于寻找安全的依恋。徐子被亲生母亲抛弃,他也从未见过亲生母亲,而养母和自己的关系是利益捆绑,导致徐子从未享受过母爱。

薛伟说,一一个从未被真正照顾过的孩子总是要想办法和他的生母建立关系,所以徐子一直试图和他的生母建立联系。在影片中,这表现在徐子为之奋斗的一生中——找到她的生母并被她看到。

终其一生,徐子一直在不断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最后在绝望中死去。

02

遭受童年创伤的人

成年人几乎注定爱无能。

母爱的缺失是个人遭遇的最常见的童年创伤。但如果个体在其他替代对象中找到了亲生母亲无法给他的母爱和安全感,一般不会对个体造成创伤。

然而生活就是这么残酷,很多人不仅被父母抛弃,还承受着童年的流离和孤独。

格林诺是这样,阿飞也是这样。

张海印说,早年的心理矛盾要么化解,要么滋长;要么破坏,导致心理固着。遭受童年创伤的人在成年后可能会变得性无能。

《香水》里的格林诺·叶,因为爱生恨,变成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绝对无能:没有人爱他,包括他自己。

《阿飞正传》中的徐子一生都在忙于寻找归属感,他在情感上变得无能:他无法与任何女人建立信任。

《心灵捕手》中的威尔被他的父母遗弃,被寄养家庭抛弃。被抛弃的痛苦使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形成了反社会人格:叛逆型人格,惹事生非,情感孤立。

《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因为童年冲突,心理固定,导致性心理障碍:即使成为叔叔,她依然只爱女孩和萝莉。

很多看过《洛丽塔》的人都认为亨伯特是个恋童癖。张海印指出,亨伯特的心理会被严重地固定下来,这必须以他早期的经历为基础。也许是他早期与父母关系中的一些经历留下了心理冲突,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又重现了这种冲突,导致了性心理障碍。

张海印认为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实际上是隐藏在成人外表下的男孩对女孩的爱。

亨伯特的爱情正常吗?绝对的占有欲太可怕了。与其说是正常,不如说是创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亨伯特身上存在着强烈的俄狄浦斯冲突。他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分享情绪、妥协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不言而喻,这种绝对的占有欲会像亨伯特一样噬咬着个体,在摧毁自己的基础上成就终极的爱情。

如果冲突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另一种爱情无能——功能障碍,比如《危险方法》中的萨宾娜。萨宾娜4岁时被父亲脱光衣服打屁股,导致尿失禁。这种快感,被泛化为被虐的刺激和兴奋的体验。

岳晓东说,这种休克体验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拉扯,最终导致其情绪崩溃,发展为歇斯底里。

03

勇敢面对创伤

消除对创伤情绪的恐惧

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潜意识的需求。如果时间不能满足我们潜意识的需求,我们会用一生的时间来弥补。不幸的人,如格里诺、阿飞、亨伯特,支离破碎,成为空壳;而那些幸运儿,比如威尔和萨宾娜,意识到了能量固定点,与创伤和解,最终遇见了真实的自己。

在荣格的帮助下,萨宾娜意识到了自己对创伤性情绪的恐惧,进行了认知调整,最终成为了一名精神分析学家。她很幸运地解决了自己的恋母情结。

电影《杀死比尔》也是讲述女主角恋母情结的故事。该女子向黑社会老大比尔投降,并怀了他的孩子。随着女主的成熟和觉醒,她渴望离开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寻求正常的生活。在觉醒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并渴望解决它。

解决冲突意味着成长;解决冲突是有代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史说,在中国的俄狄浦斯叙事中,父母不能死,但孩子必须死一次。这就是中国人恋母情结的解。女人选择了自己一个人生活,比尔死了——为了找回自己,她杀了比尔。这意味着她告别了过去,有了新的身份:一个成年人的身份,一个母亲的身份。

创伤情绪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这在《盗梦空间》中尤为明显。张培超在看了无数遍之后,用不到两万字的篇幅对这部电影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其实《盗梦空间》讲的是两个人的心理治疗路径:主线是科布从妻子自杀造成的创伤中的心理恢复,辅助线是蒂普托先生克服对父亲的矛盾态度。

张培超分析说,贯穿所有梦境的永恒的东西是情感,而解脱自己的关键是与情感和解,消除对情感的恐惧。

在影片中,科布害怕的情绪是内疚。无论处于什么层次的梦境,他总是有负罪感,导致他无处可藏,无法逃避。Tip House先生害怕的情绪是仇恨。他通过仇恨保持与父亲的联系,通过仇恨延续父亲的惩罚。

让科布从内疚和仇恨中解脱出来的法宝,就是与创伤性情绪和解,原谅他人,原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一条活路。

04

接受创伤情绪

再次找到爱的力量

《盗梦空间》的导演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Tip House先生从父亲的死亡中重生,放下了对父亲的仇恨;科布放下了对妻子死亡的执念,接受了妻子已死的事实,终于回到了家庭,不再带着愧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放不下的,往往是我们对事件、对人的情绪,因为我们不自觉地被情绪蒙蔽,固执地停留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

张培超说,要让“爱”活下去,就要让“恨”活下去。放下我们对情感的执着,本质上是追求和解,而借由和解带来的强大的宽恕,让我们放下我们讨厌的人,我们讨厌的人也放下我们。当我们讨厌的人真的离开了我们,我们才能做回自己。

有一种爱叫放手。这种爱是对自己的真爱。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不断的觉察中实现的。王好为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不自觉地戴上“人格面具”,让别人看到我们好的一面,隐藏我们不好的一面。这就好比“11”的开场。喜庆的婚宴,相敬如宾的情侣,平静祥和的家庭,都是为外人表演的。

电影里的婆婆昏迷后,家里所有人和婆婆说话的时候,内心的矛盾就体现出来了。她们在和植物人婆婆说话,而不是自己。当他们真诚面对自己的时候,都崩溃了。

荣格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我们要不断正视自己的影子,因为只有认识、理解、接受自己的影子,才能找到新的力量,才能自由真实地生活。很显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和剧中的人一样,无法真诚地面对自己。

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

在《心灵捕手》中,心理学家肖恩对威尔的创伤治疗遭遇了威尔潜意识的强烈反抗。张天补对此总结为:情感隔离、认同攻击者、化被动为主动、投射认同等等。这些来自潜意识的阻碍,可以屏蔽我们直面自己时难以承受的痛苦,让我们躲在自我厌恶的看似安全的角落里。

只有接纳自己,才能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受爱与恨的束缚。

我们的情感无非是爱或者恨,就像张培超说的:爱和恨是人生的同根。爱是对恨的防御,恨是对爱的防御。

爱与恨把我们锁在梦里。当我们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就不需要用爱来抵御恨,用恨来捍卫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爱的力量。

05

学会处理创伤

找到适合自己的治愈方法。

牛仔班的春天用音乐治愈了孩子们的灵魂。影片中,感化院的孩子被认定为注定没有价值,没有未来,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精神虐待,必然会对他们造成创伤。

孩子热衷于破坏行为,其实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仇恨,缺乏归属感和自尊。如果这种仇恨继续下去,会毁掉他们的生活。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马修先生。马修老师通过对孩子们情绪的觉察和共情,借助音乐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改变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高天说,每个人都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你的天使面还是魔鬼面被激活,你成为天使还是魔鬼,完全取决于你的生活、教育和环境。

通过音乐,马修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建立了自我价值感和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了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期望。这是他们灵魂的转变。可以说是音乐拯救了这些孩子。

电影《弗里达》中的女主角弗里达,用绘画治愈自己。弗丽达一生坎坷:6岁时,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18岁时,她遭遇了一场导致骨盆骨折的车祸。她经历了35次痛苦的手术,一生都以咖啡为生。她的丈夫迭戈(Diego)整天寻欢作乐,对他的妹妹不忠,导致她流产。

弗丽达把所有的痛苦都倾注到他的绘画中,用绘画来缓解他被压抑的感情和性欲。

孟培新说,画画疗伤是我们在无言以对的时候表达感情的最好方式之一,尤其是在我们孤独抑郁的时候,画画可以成为更好的疗伤伙伴。

弗里达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她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痛苦和创伤,化解痛苦,治愈自己。

来源|微信微信官方账号:525心理网(ID: psy525 _ CN)一个有营养的心理网!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