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

作者:朱格义(杭州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教授)除了他执着的艺术追求和悲惨的命运,除了明亮的星夜和厚厚的破泥靴,除了乌鸦和明亮的黄色向日葵的麦田,我们还记得文森特·梵高这位传奇的荷兰现代画家吗?还有什么让我们震惊的?我们怎样才能对艺术家的外表留下印象,并试图渗透他的灵魂?和他

作者:朱格义(杭州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教授)

除了他执着的艺术追求和悲惨的命运,除了明亮的星夜和厚厚的破泥靴,除了乌鸦和明亮的黄色向日葵的麦田,我们还记得文森特·梵高这位传奇的荷兰现代画家吗?还有什么让我们震惊的?我们怎样才能对艺术家的外表留下印象,并试图渗透他的灵魂

和他的前任伦勃朗一样,梵高也经历过孤独和悲伤,擅长自画像。梵高在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写道:“很难理解自己,但画自己并不容易。”。正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描述自己,我们才得以观看他留下的近40幅自画像。我们对强烈而阴郁的情感厚度以及开放新事物和抛弃旧事物的美学实验感到惊讶。我们还希望在凝视中了解他的个性和思想。由于他的悲剧性和孤独的个性在他的自画像中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些无疑为他这个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增添了一种更加孤立的色彩,并使我们大多数人深深地被他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所吸引。

今年春天,伦敦Courtauld艺术博物馆将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梵高自画像展”。此次展览汇集了世界各地著名机构收藏的十多幅自画像,堪称梵高历史上最全面的自画像展览之一。展出的绘画涵盖了艺术家短暂而激动人心的艺术生涯,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和精神体验。

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

画架前的梵高自画像(1888年)

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

伦勃朗带画架的自画像(1660年)

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在画架前的艺术家自画像(1886-1887)

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1889)

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为高更创作的自画像(1888年)

拯救心灵: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戴毡帽的自画像(1887年)

1.不喜欢摄影的艺术青年

梵高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农民画家。他收集农民和工人的衣服,热情而虔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他爱米勒胜过爱库尔贝,更爱种植园工人的安静工作,而不是瞬间的现代体验。在摄影盛行的时代,他不喜欢拍照。只有一张19岁的照片幸存下来;特别是,他不喜欢与人拍照,无论何时,他都会侧身或背对着相机。他曾经告诉他的妹妹威尔:“我仍然觉得照片很糟糕。我不喜欢任何照片,尤其是那些我认识和爱的人的照片。”

他曾盛赞米勒木炭版的“头上的牧羊人帽子”-充满热情。他认为肖像可以穿透人们的灵魂,反映自我表达。“这些摄影肖像比我们用钢笔画的更容易褪色。使用钢笔肖像反映了艺术家对人类的爱和尊重。”“最让我兴奋的是,比我所有的绘画形式都更有趣的是现代肖像画。”。“油画肖像有自己的生命,来自艺术家的灵魂深处,这是机器无法到达的地方。”自1884年以来,梵高一直热衷于肖像画的创作。他试图通过纯粹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来传达模型的本质特征,以避免传统绘画技术产生的平淡和照片般的相似性。农民、农民妇女的肖像, 矿工和穷人正在燃烧生命的热量,散发出厚厚的泥土的气味。虽然《吃土豆的人》再现了农村家庭的贫困和困苦,但这些人物表现出谦逊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家庭温暖-这是梵高创作自画像之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农民吃土豆的肖像是我在纽南做的最好的事情。”我们在《吃土豆的人》中看到的是画家笔下充满爱和尊重的身体姿势造型,以及为突出强烈情感而设置的光影对比——“明暗对比”是梵高最欣赏他的前任伦勃朗的地方。当然,伦勃朗也“领导”了那个不喜欢摄影的年轻人创作自画像。

2.从伦勃朗手中接过指挥棒

1886年初春,这位农村青年来到了巴黎,一个“现代城市”,一个熙熙攘攘、瞬息万变的城市。他的周围不再是麦田和小屋,而是一个由艺术家和画廊组成的快节奏世界。田园奏鸣曲的音调变为噪音和噪音。

当然,画自己是最经济的方式。不久,他用他的第一幅油画自画像与世界联系起来。这幅画被称为画架前的艺术家自画像。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伦勃朗的画架自画像对梵高的影响和启示。在画架自画像中,画家的沧桑如火炬般明亮,他明亮的前额、鼻尖、微红的衣领和调色板,如炭火,暗示着生命之火的炽热,也揭示了他的孤独生活。伦勃朗的绘画表明,只有当你审视自己时,你才能找到值得描绘的灵魂。灵魂是强烈情感活动的场所和灵魂的栖息地。一个好的肖像画家首先必须能够找到他的灵魂并描绘它。在伦勃朗的“指导”下, 梵高还在画架前的自画像中保留了背光的角度和深桃花心木色调。右脸颊、耳端和右衣领的背面都很暗,光线似乎比伦勃朗的画还要暗。背景为空,阴影较柔和。他的眼睛坚定而锐利。像大师工作室的学生一样,他好奇地、坚持不懈地向前看。

梵高的巴黎之行是他自画像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从1887年寒冷的冬天到1888年,这位艺术家试图在画架前完成另一幅自画像。在这幅画中,深绿色的眼睛将悲伤的意义抛进了虚空,看起来几乎是盲目的。他的身体像雕塑一样僵硬,显示出永恒的孤独——他似乎被美杜莎的眼睛盯着。然而,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当时(1888年1月),梵高没有钱取暖,所以这也是第一幅“冻结”的自画像。直到二月,梵高才说他的血液“开始或多或少地再次流动”。“画架前的自画像”是梵高在巴黎的最后一幅自画像作品。这位画家展示了他在法国首都巴黎的两年期间所获得的技能,特别是他对颜色的运用(姜黄色头发与蓝色衣服形成对比)、创造性的笔触、以及对绘画的运用, 以及以彩色调色板为代表的色彩实验,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艺术家的创造力。

3.从自愈到东方元素

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之一在西方很有名,那就是裹着耳朵的自画像。“切耳事件”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梵高拿起画笔,画了几幅自画像。这些画是他自愈能力的真实记录。在画作中,他的表情显得平静,似乎已经与绝望的状态和解。然而,他并没有避免自己的创伤,而是勇敢地拉了绷带,尽管这并不突然。他穿着一件绿色外套,双唇紧闭,以“3/4前方”的角度斜向前方。虽然他的脸很憔悴,但画家在他的鼻子、前额、下巴和脸颊上使用了许多鲜艳的颜色,这使他的脸更富有活力。梵高正试图表现得正常,并正在重返工作岗位。

这幅自画像也吸引了人们对其背景梵高工作室的注意。他身后是一个空白的画架,白墙上是一幅日本浮世绘。在这幅画中,前景是富士山,背景是艺妓。东方艺术给印象派带来了巨大的灵感,梵高也非常熟悉浮世绘。他喜欢使用对比色或类似的颜色,所以这幅浮世绘比平时更生动。这不是隐藏在色彩背后的动人情感吗?

1888年高更的自画像也反映了东方元素。在画中,梵高剃了光头,随意地穿了一件棕褐色外套。他瘦削的脸上的眼睛微微抬起,他的眼睛比实际的眼睛更细。明亮的背景与灰色的脸形成对比,他的眼睛凝视着远方,仿佛他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把这幅画像塑造成一个相信永恒佛陀的僧侣。”我们不禁要问,东方文化的冷漠是否已经成为梵高精神自我疗愈的寄托,以及艺术重构的灵感来源?

4.色彩情感、色彩冲动

1889年,梵高希望尽快恢复他的创作活动。现在收藏在奥赛艺术博物馆的自画像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许是梵高自画像中最精美的一幅。当我们站在这幅画前,我们会被他强烈的情感所淹没,被他汹涌的心所感动,被他的灵魂的哭泣所震撼。在画中,他穿着一件由白衬衫、西装背心和外套组成的正式礼服。他稍微偏右,刚好盖住受伤的右耳。画家把棕色头发梳成整齐的后头,嘴唇上留着胡子。他锐利的眼睛直视着观众。背景充满了漩涡线。这个灰蓝色的卷曲漩涡与短发和浓密的棕色头发相呼应。整个画面保留了一种克制的激情,一种渗透整个空间并传播到画面之外的情感, 以及一种强烈而冷静的热情。类似于这幅自画像的漩涡反映在《星夜》和《两棵柏树》等作品中。

正如日本艺术历史学家小崎昭弘(Akihiro ozaki)所说,为了表达难以抑制的内心情感,梵高将色彩的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对他来说,绘画不是一种简单的幻觉,而是具有真实质感的东西。换言之,摆在他面前的不是一部追求现实外观的概念性作品,而是一部能让人感受到触感的感性作品。为了感受这种“感官物化”,为了画出内心的波浪,色彩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手段。

5.拯救灵魂,拯救灵魂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幅肖像画,这幅现代肖像画。”梵高说的是“戴着毡帽的自画像”。他生机勃勃的色彩和笔触显示了他与塞尚和其他艺术家的联系,他们是当代视觉语言的探索者。帽子象征着社会地位和职业,并暗示着佩戴者的某种个性。在这幅画中,他戴着提奥的帽子,以当代城市居民的身份出现,而不是像本系列中的其他肖像一样,拿着自己的绘画工具,或戴着画家的草帽和农民的衬衫。

西奥曾经说过文森特在巴黎变化太大了。梵高曾坦言:“当我离开巴黎时,我的心脏和身体都病得很严重。由于身体疲惫,我的愤怒越来越强烈。我几乎成了一个酒鬼,所以我把自己锁在了心里。”也许,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浮躁让他虔诚朴素的灵魂遭受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他疲倦、沮丧、易怒、迷茫。然而,在这部作品中,他隐藏了软能量,这反映在细节中。他的脸像一个画过的面具,眼睛闪着带绿点的红光。微弱能量的光环在他周围跳动。这反映了他对艺术家非凡命运的坚定信念——“肖像可以穿透相机无法触及的灵魂。”他说,他希望他的肖像具有“某种过去象征的永恒”。

艺术历史学家现在认为梵高的绘画风格-断断续续的狂热笔触-是他艺术中最伟大的创新和最具决定性的方面。不均匀的笔触给他的自画像带来了一种不和谐的能量。就好像他在努力应对粗糙的画布、厚厚的油画和其他绘画材料造成的阻力。他不仅在寻求一种力量来克服物质材料和内心表达之间的困难,而且试图通过克服这些困难来调和受伤的灵魂,拯救孤独的灵魂,超越悲伤的存在。

面对如此坚定的目光,如此自信和不屈的态度,以及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自画像,我们怎能接受流行的“自杀”的结局?事实上,《对生命的向往》中的自杀场景已经被证明是作家为了创造悲剧的想象。获得普利策奖的研究传记《梵高》通过大量史料得出了一个结论:梵高是由来自巴黎富裕家庭的几名青少年拍摄的。然而,这位伟大、无畏和富有同情心的画家说:“不要指责任何人。我想自杀。”“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受到指控。”

光明日报(2022年2月24日,第13页)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有啥办法上到妈妈 谭公子心理学母亲是容器 谭公子情感课程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