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

看心理医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每次都在探讨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参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思维导图。见下文。我建议你喜欢这个系列,慢慢来。至于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我建议看下面这段文字。一方面,大数据显示,心理困扰或疾病正在成为影响很多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对“看心理医生”这件事不

看心理医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每次都在探讨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参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思维导图。见下文。我建议你喜欢这个系列,慢慢来。

至于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我建议看下面这段文字。

一方面,大数据显示,心理困扰或疾病正在成为影响很多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对“看心理医生”这件事不理解,怀疑、担心甚至排斥。诚然,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自愈的,但心理疾病的禁忌确实是层出不穷的。

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73.6%的城市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16.1%的城市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只有10.3%的城市居民心理完全健康。2021年4月,《中国国家精神卫生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对比2008年全国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2020年调查样本的认知效能水平与2008年持平,而在其他四个维度,即情绪体验、自知力、人际交往和适应力上,2020年的平均指数低于2008年。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和脆弱的。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绝不能放弃寻求生命的意义。”如果真的遇到心理问题,要学会正视,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那么心理咨询是一种科学的方式吗?这要从纠正大家对心理学的理解开始。

心理学创立之初,首先是摆脱哲学矩阵,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来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和做人的复杂性,很多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并不能完全控制变量和结果,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学派观点不一,但各自的普及程度无法统一,这可能是很多人“污名化”或“神化”心理学的重要原因。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理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等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利用医疗设备检测血液中各种激素的水平,利用红外线、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观察许多神秘的神经活动, 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早已是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常规手段,所以心理学是一门有大量实验支撑的科学研究,不是实证,不是鸡汤。

比如说到压力和焦虑,现代科技检测到狼中第一只狼的粪便中皮质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狼,因此判断它承受的压力远大于其他狼(狼的智慧)。我们是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复杂的人。一旦皮质醇和肾上腺素飙升,我们必然需要一系列刺激、压力和反应的调整。怎么才能说“没事,放松就好”呢?

另一个例子是抑郁症,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这是脆弱的或难以克服的。虽然其诊断大多依靠自测量表,但重度抑郁症患者的部分脑神经连接活动降低,而其他脑神经的活动明显高于普通人,这一点早已被仪器证实(运动改造大脑)。心理方法,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实现对神经可塑性的有效调节。是不是每个人都要靠热搜明星的抑郁恐怖才能接受科普?

当我们理解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并经常通过阅读和参加团建活动,了解到更多的自我认知、身心调整和主动成长,当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建议你考虑心理咨询。就好像为了帮助孩子提高成绩,我们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主动去寻找和尝试各种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然后发现孩子的成绩还是落后,那么我们就会请家教或者送孩子去培训班。这就是看心理医生的意义。当心理问题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或者让我们对生活不满,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时,那么我们就会想借助外人的力量。然而,由于心理咨询的私密性,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过程、方法和可能产生的效果知之甚少, 所以即使有需求,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无尽的困惑。

这时候推荐你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也许书名会让你误解为儿童读物或者嘲讽,但它是一本英国国民心理咨询入门书籍,帮助我们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一方面,这本书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标准的心理咨询模板。在两个人的交谈中,不仅有心理咨询最常问的问题,也有最常用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还有最频繁的关系变化。同时,在过去13周的11场会议中,读者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过程,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这本书很有故事性,很有趣,很治愈。它描述了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前的状态, 每一次咨询给他带来的改变,以及他最后是如何成长的。相信读者在陪伴蛤蟆先生探讨他自卑、软弱、抑怒、张扬的个性时,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蛤蟆先生的童年成长经历也会启发你反思自己。心理咨询不是一次顺畅愉快的聊天,也不是一次声泪俱下的不愉快的倾诉。伴随着深入探索的阵痛和变化也让蛤蟆先生胆战心惊,但这些对读者来说却有着温暖而坚定的治愈力量。

(没时间看的人可以先看下面的思维导图,求个赞和收藏支持。小乐会继续给大家做图。)

我到底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

有的人明明想看心理医生,却又担心“看心理医生丢人吗?”“心理咨询肯定能治好我吗?”这种纠结,我们还是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的。这些纠结首先来自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第一,他们误解了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你之所以还能犹豫要不要去,是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你也能活下去,就像书里的蛤蟆先生可以蜷缩在自己的大别墅里不去看心理医生,但是他是多么勇敢的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勇敢的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第二,心理咨询的方法被误解。心理咨询师很少开药(需要药物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是少数, 而且需要去有专业资质的医院开药),他们也很少提建议。在蛤蟆先生拜访心理医生的过程中,咨询师heron不断提问,甚至蛤蟆明确求助的问题也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换个角度问回来或者给出启发式问题,这甚至让蛤蟆先生很恼火。也就是说,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力量去解决你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反思、审视、尝试和决定去帮助你成长。辅导员至多像一个教练(高性能蔻驰)。这种勇敢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提升自我成长能力的行为有什么可耻的?如你所见,能否治愈,真的是心理医生和来访者共同的责任。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所说,“所有的自由、所有的真理和所有的意义都取决于个人做出和实施的选择。”

《中国国民精神卫生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国民精神卫生意识增强。在2020年的调查中,94.0%的受访者认为精神卫生工作重要,比2008年的87.9%提高了6.1个百分点。相信随着关注度的提高,很多人都会摘掉关于“看心理医生”的有色眼镜。

如果真的需要,决定去看心理医生,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提醒:

1.心理咨询通常需要很长时间,不要指望一次或几次就能解决问题。比如《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癞蛤蟆先生每周去苍鹭一次,一共用了13周,见了11次面,所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2.心理咨询的主体是被问题困扰的人。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被忽视而痛苦,想让孩子做心理咨询,但孩子拒绝了,就想办法描述孩子的情况,替孩子咨询。这是不可能的。心理医生只能对这位痛苦的家长进行咨询,虽然也会对孩子有所帮助,但家长毕竟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

3.心理咨询的流派很多,良莠不齐。要慎重选择有正规专业资质的机构或个人。

4.读书确实能有效地让人成长。虽然有些老生常谈,但是有很多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可以为我们看心理医生做铺垫,形成辅助,引起效果共鸣,巩固疗效。请一定要虚心见大师。

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之后每年根据实际情况下达相关年度重点任务。人民的心理健康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充分关注。很多有识之士都在争相给对方打电话。相信不久的将来行业标准会被淘汰,“心理咨询”会是一个正规的、正确的、正常的认识,让大家不再纠结于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2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