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4小时心理热线开通一年:接听近5万来电,1/4与未成年人相关

把爱送上城市的高处!今天,“962525”上海心理热线一周年宣传活动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开学第一天,“962525”在城市的天空和云朵中发出爱的信息:“拿一根线到你的心里,962525陪你走出心理迷宫”,希望更多的市民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去年的今天,在市领导的协调推动和市教

上海市24小时心理热线开通一年:接听近5万来电,1/4与未成年人相关

把爱送上城市的高处!今天,“962525”上海心理热线一周年宣传活动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开学第一天,“962525”在城市的天空和云朵中发出爱的信息:“拿一根线到你的心里,962525陪你走出心理迷宫”,希望更多的市民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去年的今天,在市领导的协调推动和市教委的支持下,市卫健委组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健康促进中心整合原有市区心理热线资源,在原有“12320-5”的基础上,设立了“962525”上海心理热线, 战争疫情心理援助专线和17条区级心理热线24小时为市民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并计划在中小学生开学第一天正式开通。

1年365天8760个小时,“962525”心理热线陪伴着电话那头的来电者走过了一次次的煎熬和无助,也经历了无数个温暖感人的瞬间。

上海市24小时心理热线开通一年:接听近5万来电,1/4与未成年人相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深有感触地说,“从一个电话坐席到962525这个平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不仅是上海市紧急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网络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我们感到荣幸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将进一步提升热线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据悉,运行一年来,热线平台共接到近5万个电话,是前一年的5倍。尤其是今年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候,热线的来电量激增,每月的接通量是平时的2-3倍。“962525”成为公民表达情感、缓解困难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提高公民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繁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特大城市应急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962525心理热线在全面保障公民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安宁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卫健委疾控中心主任吴黎明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敏慧感谢“962525”热线为未成年人设立了另一个寻求心理帮助的渠道,这对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自热线开通以来,四分之一的来电与未成年人有关。敏慧期待借助“医教结合”机制,继续形成更多合作渠道和服务模式,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962525”是一条有历史、有传承的心理热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骏向公众展示了上海心理热线32年的发展历程:从1990年的一个电话坐席到962525这个心理援助呼叫平台,从几个热线专业人员到400多人的热线志愿者队伍,从有限服务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上海最早的心理咨询公益热线发起单位,32年来承担了热线管理运营的光荣使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滨表示,从最初医务人员的自发行为到政府的牵头,医院一直在尽力保护市民的精神健康。“这是公立精神病医院的责任,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国家精神疾病医疗中心的使命。”

热线的发展离不开志愿者的奉献,一年四季为市民构筑“精神防火墙”。这次活动表彰了一批优秀的志愿者。“962525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真的是人民的心理树洞。志愿者不容易。”安利(中国)区域公共事务总监李俊表示,安利(中国)将一直支持公益事业,团结更多有情怀的单位和人士为人民服务。

为加强志愿者储备,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962525”心理热线平台设立了公益实践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米乐米乐三家机构入选首批单位。

上海市24小时心理热线开通一年:接听近5万来电,1/4与未成年人相关

新书《600号青少年家庭训练营》同时发布。本书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滨主任医师主编,600号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资深专业医生和治疗师撰写,以真实的临床案例为基础,提供常见亲子问题的解决方案,与读者一起见证了10个家庭的新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贾永兴说,“这是一本实用的亲子关系参考书,也是一本字里行间充满爱的书。”

上海市24小时心理热线开通一年:接听近5万来电,1/4与未成年人相关

随着“962525”热线的成长,当天还发布了多款与“600号”联名的文创,包括电话造型的手机支架、环保杜邦纸袋、热线爱心徽章、杯垫、抱枕等。,传递热线“用爱发电,连接你我”的理念。

为了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一项为期一个月的线下打卡热线文化创意活动同时启动,多张热线主题海报在市内多个地铁和公交站、商场等待公众“解锁”。

作者:唐乔颖

编辑:唐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