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王先生今年快60了,隔壁老张的孙子多大了,这让王先生很担心。更别说有孙子了,他孩子的婚事还没解决。事实上,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人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却迟迟不结婚。王先

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

王先生今年快60了,隔壁老张的孙子多大了,这让王先生很担心。

更别说有孙子了,他孩子的婚事还没解决。事实上,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人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却迟迟不结婚。

王先生的儿子今年32岁,还是单身,月薪8000,无房无车,在外面租房子住,刚好够自己生活。

女儿29岁。她谈过两次恋爱,都没能修成正果。现在她已经“未婚”了。她觉得和男人一起生活“没有意义”,不想陷入婚姻的复杂中。

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不管王先生怎么劝,他的孩子态度很坚决。为此,他儿子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家里不富裕,买不起房子。就算结了婚,也养不起家,养不起孩子。他让他的孩子受苦,他的生活更糟糕。他以为只要能帮张先生养老,他就完整了。

王先生也知道自己没什么积蓄,也帮不了儿子的婚事。他真的无能为力。

女儿解释说,她不想整天担心婆媳矛盾和家庭琐事。她自己的幸福是最重要的。她还说,够王先生养老了。如果她真的很孤独,她会收养一个孩子。

王先生又担心又不解: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不想结婚?其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城市的未婚人群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根据2021年8月13日的白皮书,未婚人群约占整个单身群体的25%,相当于每四个可能未婚的单身人群中就有一个。

其中,29%的女性略高于22%的男性。在一二线城市,未婚人群比例占55%,30岁以上占比近三成。这种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高学历,高收入这个“标签”。

他们在经济上崇尚独立,在生活上注重自我享受和实现,但这种“未婚”的状态并不意味着拒绝任何感情关系。他们大多把爱情当佛教,享受单身,不管有没有伴侣,也就是可以选择恋爱或者单身。

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婚姻的本质是什么?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人性是害怕外界的。因为害怕外界的陌生和残酷,他们会在内心筑起“隔离”的屏障来保护自己。

为了缓解这种孤独感,爱情和婚姻应运而生。所以婚姻的本质是缓解孤独,缓解了无人陪伴的孤独感,被外界质疑的孤独感,年老无儿的孤独感。

但是,幸福的婚姻当然可以解决孤独,而不幸的、不合适的婚姻不仅不能解决孤独,反而会让人更加痛苦和孤独。

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婚姻可以缓解一个人的孤独感,但婚姻不是献给孤独的,婚姻有自己的使命。

很多人看自己30岁了,身边该结婚的都结婚了。他们显得那么孤独,害怕以后孤独,干脆找个人结婚。婚礼上留下的“幸福”泪水,其实是在安慰自己:我终于不是一个人了。

于是,结婚成了很多单身贵族的固执妥协:结婚前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成功,结婚就成了最后的希望。然而,结婚后,你发现你所有的期望都落空了。婚姻没有带来任何产出,一切都不尽如人意,只有满满的失望。

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最绝望的是,当你使出婚姻最后的杀手锏时,发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

绝望和失望使人孤独。

这也是很多已婚女性最难过、最孤独的感觉:当你看着辛苦一天的丈夫和孩子躺在近在咫尺的床上,还是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孤独,你觉得自己离他们很远…

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孤独,是因为他缺乏与他人的接触,不会正确地与他人进行链接。是一个原因,他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做链接是另一个原因。

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前者,即使连通,也像是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北极,没有人驱赶寒冷和温暖,只能独自承受寒冷。

事实上,真正选择不结婚的比例只有5%,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被动不结婚的人。50%的男性将自己不结婚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婚姻”,而51%的女性认为是“没有遇到对的人”

这足以说明,女人常说的“没遇到对的人”不是一句空话。其实只是因为我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来创建链接。就像王先生的女儿一样,她要等待的是一段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一段联系深厚,灵魂相互吸引的婚姻,这样她婚后才不会孤独。

在中国,每4个单身人士就有1个不婚主义:不幸的婚姻比单身更孤独

之前有朋友无意间问:未来的社会会不会变成没有家庭和婚姻的社会?

我想回答的是,基于人类逃避孤独的本能,只要人类延续,婚姻家庭就永远不会消失。

所谓未婚主义,只是人们用来反抗婚姻不幸的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家庭分工的消失。相反,未婚主义可以变相促进现有婚姻制度的完善,促进传统家庭分工的合理改善,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和享受婚姻,使婚姻真正成为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们的温暖保护伞,而不是限制我们个人自由和希望的枷锁。

-结尾-

作者|汤米

编辑|不下雨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a . Bruk、s . g . Scholl和h . Bless(2018)。美丽狼狈效应:自我他者对展现脆弱的评价差异。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15卷2期,192-205页。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第一心理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