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见死不救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

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还记得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吗?一个三岁的小女孩被撞倒在路中间,前后十多名路人经过,却视而不见。最后悲剧发生了,小悦悦被碾压了两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性如此冷漠?人为什么要从废墟中选择?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很可怕。旁观者效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毁”等行为,其实是受到了“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旁观者效应是指一个事件的目击

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

还记得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吗?一个三岁的小女孩被撞倒在路中间,前后十多名路人经过,却视而不见。最后悲剧发生了,小悦悦被碾压了两次。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性如此冷漠?人为什么要从废墟中选择?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很可怕。

心理学家:见死不救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

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毁”等行为,其实是受到了“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旁观者效应是指一个事件的目击者越多,人们越不可能伸出援手,他们会选择冷眼旁观。

有人认为旁观者效应有悖常理。“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有道理的。人越多,他们就越能互相帮助。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已经很好地证实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心理学家:见死不救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约翰和他的同事兰德邀请了一群志愿者参与实验,并没有提前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而是让他们参加一项关于大学生活的问卷调查。在志愿者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实验室被设置了一些烟雾,研究人员观察了人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应时间。

结果发现,当只有一个人进入实验室时,80%的人很快发现了烟雾,并及时向真正的研究人员报告了情况,但如果三个人一起进入实验室,这一比例将下降到45%。

心理学家:见死不救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

更令人震惊的是,20人在实验室时,虽然很多人发现了异常情况,但并没有向研究人员报告。所以约翰得出结论,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加,参与者会认为汇报情况不是自己的责任,进而选择沉默,不予理会。

如果我们看看这个现象呢?推荐心理学课程

群居动物

亲社会行为

也有人指出,“旁观者效应”的背后,是一种“责任分散”的现象。当在场的人少的时候,他们会被道德和良知所驱使,意识到如果忽视他们,当事人会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会立即做出反应,做出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见死不救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

在场的人多了,会让人觉得即使不站出来,别人也会管。就算悲剧真的发生了,也不是你自己的责任,更不是被良心谴责。所以很多人在目睹当事人同时需要帮助的情况时,会选择自救,什么都不做。

所谓自暴自弃,即人在他人的危机情境中的消极反应,除了与自身良心低下、道德感低下有关外,还受到在场他人的影响。本文所描述的“旁观者效应”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普遍表现,即尽可能多地保全自己,尽可能少地承担社会责任。

心理学家:见死不救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

可见人性是自私的。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责任分散时,就会对别人寄予更多的期望,选择淡然处之。然而,当大多数人选择冷漠时,“自甘堕落”的心理就出现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任何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说,冷漠的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作者

第一心理组|神奇小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导论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第一心理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