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反刍思维的脑网络机制

当人沉浸在悲伤和悲痛中,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痛苦念头挥之不去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文献中被定义为“反刍”。反刍思维是对负面情绪本身及其可能的原因和后果的一种反复思考。这是一个比喻性的命名。反刍是反刍食草动物的一种习惯。他们会把胃里已经部分消化的食物送回嘴里咀嚼。当他们沉浸在负

当人沉浸在悲伤和悲痛中,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痛苦念头挥之不去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文献中被定义为“反刍”。反刍思维是对负面情绪本身及其可能的原因和后果的一种反复思考。这是一个比喻性的命名。反刍是反刍食草动物的一种习惯。他们会把胃里已经部分消化的食物送回嘴里咀嚼。当他们沉浸在负面思想中时,会像反刍动物一样把已经消化的思想收回来反复思考。反刍思维与抑郁症(重性抑郁障碍)密切相关。它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反刍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一般被认为是大脑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重要的问题是:当我们陷入反刍思维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研究揭示反刍思维的脑网络机制

图一。反刍思维的脑网络机制是什么?

研究发现,反刍思维可能与人脑的大规模脑网络——缺省网络有关。默认网络是一系列大脑区域,它们在休息时的活动水平高于执行任务时的活动水平。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系统:负责自我相关思维的核心子系统、负责逻辑关系思维和呈现的背内侧前额叶系统、负责自传体记忆和过去的内侧颞叶系统(图2)。当我们沉思时,属于默认网络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水平会增加。然而,还不清楚这些大脑区域在反刍时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研究揭示反刍思维的脑网络机制

图二。默认网络包含大脑区域,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子系统红色:核心子系统;蓝色:背内侧额叶系统;绿色:内侧颞叶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闫朝干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使用指令引导健康的成年受试者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中进入长时间持续的反刍状态,并计算默认网络及其子系统在这整个期间的大脑活动模式之间的相似性(皮尔逊相关系数)。这种相似性一般被称为大脑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比较这种相似性在两种情况下(反刍思维和注意力分散)的差异。注意力分散是与反刍思维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研究者以此作为参考条件。

结果表明,在反刍动物思维状态下,默认网络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系减少。在子系统层面更详细的分析发现,这种下降可能是反刍动物思维状态下不同子系统之间关系分化的表现:与分心状态相比,反刍动物思维状态下核心子系统与内侧颞叶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上升,而核心子系统与背侧内侧前额叶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下降,此外,内侧颞叶系统内部的功能联系也下降(图3)。

研究揭示反刍思维的脑网络机制

图3。反刍动物思维的脑网络机制。

这项研究提出了反刍动物思维形成机制的一种有趣的可能性:反刍动物思维可能是由于默认的网络核心子系统对内侧颞叶系统大脑活动的过度控制而引起的。核心子系统与自我和情感价值思维相关,而内侧颞叶系统负责自传体记忆和过去,以及新的和不同想法的产生。当一切正常时,来自内侧颞叶系统的记忆和新想法不断产生,核心子系统负责调节这些记忆和想法,并判断它们赋予自己的情感价值:哪些想法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是令人满意的,哪些是令人沮丧的。但是当人们陷入反刍思维时, 来自核心子系统的控制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内侧颞叶系统的活动被压缩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沉浸在过去。这时就形成了反刍思维的“恶性循环”(图4)。

研究揭示反刍思维的脑网络机制

图4。核心子系统对内侧颞叶系统的过度控制导致反刍思维。

这项研究揭示,当核心子系统与负责过去的内侧颞叶系统过度互动,而与负责现在的背侧内侧额叶系统缺乏互动时,人们就会陷入反刍思维。因此,人们应该更多地考虑现在而不是过去,这将有助于减少反刍。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是正念禅修,它要求练习者关注当下,不做判断。此外,在未来经颅磁刺激或脑深部刺激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加强核心子系统与背内侧前额叶系统的功能联系,减少核心子系统与内侧颞叶系统的功能联系,以此为靶点减少反刍思维,探索治疗抑郁症的新途径。

目前脑成像领域面临的挑战是结果的可重复性。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重复性,本研究的所有结果都在两个地点(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心理所)的三台不同的扫描仪上反复验证。这项研究的所有原始脑成像数据(
Http://rfmri.org/RuminationfMRIData)和代码。


https://github . com/chaogan-Yan/paper scripts/tree/master/Chen _ 2020 _ neuro image)已公开分享,研究者可根据其中的Readme.docx进行反复验证。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R&D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抑郁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特征数据库(二期)、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和心理研究所研究启动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euroImage上。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心理研究所的博士后陈骁,通讯作者是闫朝干。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