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3个理由摆脱孤独是病态的传统观念,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本文字数4315,阅读时间预计10分钟。读书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文末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字的精髓。欢迎阅读,你离知识更近了一步。今天分享的书是《孤独:回归自我》。作者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Stoll),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英国皇家内科学院、皇家精神病学学院和皇家文学

本文字数4315,阅读时间预计10分钟。

读书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文末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字的精髓。欢迎阅读,你离知识更近了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是《孤独:回归自我》。

作者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 Stoll),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英国皇家内科学院、皇家精神病学学院和皇家文学学会资深会员。他被认为是英国最文学化的精神病学家,也是12本畅销书的作者。

这本书是斯托尔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它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了孤独,令人信服地驳斥了人们重视人际交往、将孤独视为一种疾病的传统观点。这本书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甚至是革命性的意义。它把那些天生不合群的人从没有归属感的焦虑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安于孤独。

孤独:3个理由摆脱孤独是病态的传统观念,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我们知道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形式上的孤独,后者是心理上的孤独,不要混淆。孤独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很少与人互动,不与人接触。社交功能如何实现?所以主流观点很坚定的认为孤独的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缺乏正常的社交能力。的确,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会拒绝与人接触,有退缩的症状,但孤独本身并不是病。为什么?

首先,作者认为孤独是一种需要,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主动去追求孤独。怎么会有人喜欢主动追求孤独?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确实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所以主流理论认为亲密关系是生命意义和幸福满足的唯一来源。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巴尔比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他认为“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婴儿的存活概率,而且对个体的性格和心理也有重要影响。

有趣的是,虽然巴比特一生都在研究母婴依恋,但很难说自己和母亲之间有什么依恋。巴尔比几乎完全由保姆带大,据说每天只能见母亲一小时。更糟糕的是,四岁那年,保姆也离开了他。和这本书的作者斯托尔一样,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但和斯托尔不同的是,孤独和分离让他对亲密关系更加外向。

巴尔比认为,亲密关系就像一个轮子的轴,每个人一生都围绕着它旋转。那么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亲密关系的人应该过没有爱情的生活吗?作者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类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情和其他一切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是对独立、孤独和自主的渴望。”

孤独:3个理由摆脱孤独是病态的传统观念,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杰出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他创作了一部影响深远的历史巨著《罗马帝国的衰亡》。吉本一生从未结婚生子。他年轻时虽然爱过一个女孩,但父亲坚决反对,于是挥剑斩断了亲情。然而,他后来的生活一点也不惨淡。他不仅自得其乐,沉迷于历史研究,还写文章感叹,幸好自己没有晕到结婚,否则就没有这样自由的生活了。

从吉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驱动力的作用。前一种驱动力让他一度坠入爱河,后一种驱动力让他在孤独探索的道路上平静地走完了一生。普通人也一样。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比如种花、玩股票、设计、发明等。,也不强求亲密。作者还把弗洛伊德和荣格作为自己的平台。这两位精神分析学家一生都在倾听他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并且都写过自传。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两位为什么不在自传中谈一谈他们的亲密关系?是无话可说,还是想不起来?这是否从侧面证明了他们在研究上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如果亲密是幸福的唯一源泉,他们不应该陪着爱人“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中谈人生哲理”吗?所以,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只是人生两大驱动力之一,另一个相反的驱动力是对孤独的追求,因为有很多人生目标和兴趣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实现。

作者尖锐地指出,亲密只是生活所围绕的轴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轴。其次,你喜不喜欢孤独是由你的性格决定的。先说弗洛伊德和他的两个弟子荣格和阿德勒。阿德勒是最早与弗洛伊德有相同兴趣的人之一。他曾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后来公开与弗洛伊德决裂,将一个团队拉出门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学派。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自己的“王储”,但后来与弗洛伊德决裂。在1912年的一封信中,他甚至诊断弗洛伊德为神经症!两个得意门生相继与弗洛伊德分手的主要原因是学术见解与他不同。

比如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对人性的解读几乎背道而驰。荣格对这种差异感到不解,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但为什么会如此格格不入呢?于是他做了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有完全对立的两面。弗洛伊德抓住了一边,阿德勒抓住了另一边。弗洛伊德重视他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小时候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影响。而阿德勒则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让别人过度影响他。

比如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被母亲骂,弗洛伊德的态度是:如果母亲骂我是坏孩子,我就是坏孩子,别人也会觉得我是坏孩子;阿德勒的态度是:我妈妈叫我坏孩子,但我不是坏孩子。我必须更加努力成为一个好男孩。弗洛伊德的态度是外向的,要在与他人的不断互动中确定自己的好坏;阿德勒的态度是内向的,他认为别人说的话不应该影响到他。荣格提出了“外向”和“内向”的概念。简单来说,“外向”就是喜欢和外界打交道,离不开别人的存在。“内向”是指你更喜欢和自己较劲,周围有没有人都无所谓。

“内向”的孩子通常专注于玩他们的玩具,而“外向”的孩子喜欢与其他孩子交流。一个人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愿意一个人呆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错。所以孤独不是病,是人类共同的需求,你喜不喜欢孤独是由你的性格决定的。孤独不仅不是一种疾病,相反,孤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孤独:3个理由摆脱孤独是病态的传统观念,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独处的能力是什么?我们必须首先提到温尼科特,精神分析的另一个伟大人物。温尼科特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以前是儿科医生,所以对儿童心理发展颇有见解。他首先提出了“独处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独处,能够自得其乐,就证明这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为什么?如果孩子粘着妈妈,一刻也不肯分开,说明他总是担心妈妈会消失,这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相反,如果孩子相信妈妈不会消失,即使离开一段时间,他也会很快回来,他会安心一个人呆着,玩得很开心,这就证明他有安全感。所以,独处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我们必须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我们有安全感,所以可以放松,可以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可以完成许多重要的任务。

比如睡觉就是一种很放松很孤独的状态。在睡眠中,大脑会把白天输入的信息整理出来,这些知识放在哪里,那个记忆存在哪里,把你白天的想法整理好。没有睡眠时发生的整理过程,你就记不住很多学过的知识。

科学研究证实,许多喜欢冥想的人发现,冥想时大脑中的整合过程与睡眠时类似,也就是说,当大脑处于安静和放松的状态时,它会对自己进行组织,对新旧经历进行比较和存档,这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突然明白之前莫名其妙的问题,或者灵光一闪找到什么。所以独处的能力对于让大脑发挥最大的作用,激发潜能非常重要。

孤独:3个理由摆脱孤独是病态的传统观念,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我们知道独处是一种能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那么好处是什么呢?一个一个说吧。

1、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源泉是想象力。“想象力总是在孤独中展开翅膀,能享受孤独的孩子更容易培养创造潜能。”有了想象力,人类可以成为万物之灵,拥有灿烂的人类文明。牛顿的引力起初只是想象世界里的一道光;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像蛇吞尾巴一样的有机化学环状结构来源于一个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益于他的想象力。总之,想象力是个好东西,孤独是想象力疯狂生长的沃土。

一般认为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是童年,很多创作天才都有孤独的童年。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想象力成就了日后的杰出作品。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亲密是一种障碍,会让他们失去想象的动力。

例如,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巴瑟斯特疗养院和巴瑟斯特大教堂。他小时候很惨。他家里没钱,连学费都交不起。而且他又丑又胆小,简直就是校园欺凌的标准对象。没有人陪他玩,他躲在想象的世界里自娱自乐。这些想象中的素材后来变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成功之后,特罗洛普不再被迫躲在孤独的想象世界里。他不仅婚姻美满,人到中年也有了热情的爱人,而且交游甚广。他甚至轻蔑地称自己的想象为危险的“白日梦”。结果呢?小说评论界也渐渐发现,他的作品渐渐变得俗套,没有了以往的儒雅气质!

孤独:3个理由摆脱孤独是病态的传统观念,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2、可以治愈精神创伤

很多时候,心碎的人最需要的是独处。为什么说孤独可以治愈灵魂?

比如“与死亡的离别”应该是最重的创伤,但临床上发现,一个人失去亲人后,如果还有人继续陪伴和安慰,悲痛就会被延迟和破坏,悲痛就会成为治疗师所说的“未完成事件”,从而导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障碍。相反,如果让丧亲者安静地舔舐伤口,尽情地悲伤一段时间,他最终会完全走出阴影。

按照希腊农村的习俗,一个失去亲人的女人需要哀悼五年,每天都要穿着黑色的衣服去给死者扫墓。在此期间,她可以任意发泄自己的悲伤。哀悼期结束后,死者的尸骨被从坟墓中挖出来,放在其他地方,正式宣告这个人已经完全消失,活着的人可以继续活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丧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孤独中进行。

3.回归自我,变得更加完整。

柏拉图讲了一个神话。他说世界上有三种性别,男性、女性和雌雄同体。每个人都像一个球,有四条腿和四只手。他可以随意站立、翻滚和奔跑。这些人类很厉害,很嚣张,神仙们觉得这一届人类不好,太难管理了,于是咔嚓一声,所有人都被劈成两半。人类一分为二后,每一半都被迫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柏拉图认为,人类是不断寻求完整和不完整的生物。换句话说,追求诚信是每个人的终身命题。

与柏拉图的观点相似,荣格也提出了著名的“自性”概念。自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抽象地说,它是整合我们人格组织的能量,是连接意识和潜意识过程的中心点。简单来说,自我就是活在每个人心里的自我。那么什么是自性呢?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使人格更加完整的心理过程。根据荣格的描述,“自我定位”完成后,你会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与生活和解的平静,一种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归属感。简而言之,荣格认为,完成“自我定位”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

孤独:3个理由摆脱孤独是病态的传统观念,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4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