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中思维导图的注释

作者:戴维·迈尔斯本文作者是爱荷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在密歇根州的霍普学院(HopeCollege)工作。他一生出版了17本书,其中《社会心理学》再版10余次,成为这门课程的必备教材。本书从社会环境中自我的形成、社会对人的行

《社会心理学》中思维导图的注释

作者:戴维·迈尔斯

本文作者是爱荷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在密歇根州的霍普学院(Hope College)工作。他一生出版了17本书,其中《社会心理学》再版10余次,成为这门课程的必备教材。

本书从社会环境中自我的形成、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社会心理学》中思维导图的注释

一,自我在社会环境中的形成

1.自己

关于自我,弗洛伊德我之前提到过本我,自我,超我。

Id是指人的本能,代表人的欲望。

自我是指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在平衡欲望和道德的基础上,与周围其他人不同的意识和行为。

超我是指道德,代表人的自我要求。

比如你最好的朋友买了一件衣服,你很喜欢,但是你去买的时候,店里已经没货了。

Id状态:你可能会用偷、抢等非法手段把好朋友的衣服占为己有。

自我地位:你可以尝试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方式来得到那件衣服。

超我:你可能认为你甚至不应该考虑你想要你最好的朋友穿的衣服。

2.自我意识

自我形成的前提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1社会比较

人们经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我们有了自我意识。

比较分为被动比较和主动比较。

被动比较是指从别人的评价中形成自我意识。

比如学校公布一个成绩列表。通过这个榜单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是什么水平,从而判断自己的成绩好不好。

比如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总喜欢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从妈妈的口中,我们能明白自己缺少什么。这样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让大人满意的孩子。

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很好,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话当真,认为他们说的话反映了我们。所以别人的评价不一定靠谱!

主动比较是指在主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意识。。比如通过多观察多思考来认识自己,然后和别人的差异做比较。

比如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比我们低,我就会意识到我不是最穷的人。

比如女朋友总会收到男生的小纸条,而我们从来不收,这样就会明白我们并不是那么讨异性喜欢。

2.2自我认知偏差

自我认知偏差是指自我认知不准确,也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这种偏差会让人更倾向于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感知自己。

比如你在街上随便问一个女生,给她的颜值打几分,几乎所有女生都会认为她的颜值在八分左右。

颜值评分的逻辑是按人数分的。而网格线,比如60分的女性只占总人口的40%。也就是说,80%的女性只占总人口的20%。所以,面值越高,人数越少;面值越低的人越多。

按照大众心理推断,无论是能力、颜值、性格、技能等。只要提到评价指标,人们就会认为是中等偏上。

这将带来双重标准:

对于正面事件,当事人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个人能力;围观者会弱化当事人的努力,归结于当事人的运气。

对于负面事件,当事人向他人倾诉时,原因可能是责怪自己运气不好,认为自己倒霉;旁观者可能会认为是当事人自己个人能力差。

这种双重标准背后的原因是归因错误

如果我们自己失败了,当我们回想失败的原因时,我们可能会不断加深我们运气不好的事实。久而久之,我们忘记了,也许这个失败和我们的能力有关。

如果别人失败了,我们在听别人描述自己的经历时,可能一眼就看出别人的问题,却忽略了如果我们运气好,这个问题可能并不重要。

但实际上,一件事情的成败,是能力和运气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种情况对于自尊心很强的人总的来说表现的特别明显。

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价值肯定是超级认可的。

自尊心强的人遇到失败时,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自己没有成功,别人也不会成功。

如果别人成功了,他们会通过夸大自己的困难来维持内心的平衡,从而保证自己的高度自尊。

同时,归因错误还会导致两种心理状态:

一种是盲目乐观,这意味着人们不知道如何预防危机。

其表现就是不懂得居安思危,不会采取预防措施应对危机。当危机真正到来时,他们将不得不无所作为。

比如2005年,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繁荣,房价不断上涨。许多人通过买房发了财。所以很多投资房地产的人都是盲目看好房地产市场的。那些人宁愿负债也不愿投资买房。结果在2007年到2009年的经济衰退期间,很多人无法偿还债务,银行直接收回了他们的房产。那些投资房地产的人一夜之间破产了。

二是过度自信,指的是人会对自己的力量产生错觉,从而失去奋斗的动力。人如果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往往会有一种与能力不符的自信。这种自信就是过度自信。

它的表现就是,不懂得脚踏实地,只会好高骛远,反而会对自我实现造成伤害。

比如《直上云霄》里的何念西就是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她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是在学习期间,她并不是很认真,总是一副玩的样子。模拟飞行时,我不关心安全问题。我问她,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等她正式飞了就不会这样了。结果,何念西正式成为飞机飞行员后,在飞行过程中频频出错,被上级安排进行飞行员复查考试。如果没通过,会被劝退。

总之,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如果遇到挫折,要想尽办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成功了,也要努力反思自己哪里做不到,有没有运气。只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3.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人会向社会期望的方向靠拢。

因为大多数人在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表面上看是自己选择的。事实上,很多时候是被社会预期引导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向社会期望靠拢,而这时候社会期望就成了自我实现的目标。

所以,社会期望是对人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比如改革开放前,很多人的目标是当公务员,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之所以有这个目标,是因为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体制内的工作是公认的体面工作。所以,在社会预期的引导下,年轻人进入体制内是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比如结婚后,很多女性会以家庭为重。因为即使在今天,女性照顾家庭仍然是一种社会期望。在这种社会预期的引导下,很多女性婚后会逐渐淡出职场,然后把照顾家庭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

总之,人在社会比较中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在比较的同时,往往形成自我认知偏差,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把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外界运气。这会导致我们盲目乐观或者过于自信。同时,我们在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表面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其实往往是被社会预期引导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社会期望引导着我们的自我实现。

《社会心理学》中思维导图的注释

第二,社会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规范、社会环境和社会刻板印象。

1.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行为准则。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社会规范也不同。

1.1社会规范的相似性

第一,友谊的普遍准则。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有一个最普遍的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

第二,普遍人格维度。

性格,这里指的是人的特点。例如大五人格

稳定,一个人的情绪稳定。

外向是指一个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独处的过程中,是否获得了能量。

开放性,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不强。

宜人性,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不容易被接近。

责任心,一个人是否可信。

第三,普遍的社会信仰。

犬儒主义是指一种社会信仰,认为人们应该抛开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生活简单,我不讲究,对追求名利不感兴趣。

社会复杂性指的是相信社会是复杂的。。遇到什么问题,个人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环境制定解决方案,这样问题才能解决。

付出就会有回报,认为努力就会成功。

宗教把宗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命运控制,认为一个人的一生靠的不是努力,而是命运。

第四,身份等级规范。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社会,人们都会本能地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表现出尊重,同时地位高的人往往也有控制权。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话的语气,二是对方的称呼。比如通过称呼“老师”来表达对业内前辈的尊重。

第五,乱伦禁忌。

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乱伦都是个人所不能接受的,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1.2社会规范的差异

第一,外向程度不同。

比如,受贵族文化的影响,英国人看起来更内向,行事更谨慎,总是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有人和英国人交朋友,他可能会给英国人带来很大的不适。英国社会的人会形成一种与人保持距离的社会规范。

比如美国人,因为没有受到贵州文化的影响,比较开朗热情,喜欢和人打交道。如果有人像对待英国人一样对待美国人,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孤僻。

第二,时间观念不同。

比如意大利因为老年人居多,整个社会逐渐呈现出慢生活的状态。对意大利人来说,守时并不那么重要。那里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问题。

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他们很难原谅一个不守时的人。

第三,是否违规存在分歧。

东方人更难打破常规。。东方人曾经生活的社会是农业社会。年轻人要想种好庄稼,一定要向长辈请教种植经验。久而久之,东方人养成了遵守规则的习惯。

西方人更容易打破规则。。在西方,农作物并不是生存的唯一法宝。很多时候,西方人会选择通过航海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人每次出航可能都会送点新东西,长辈对晚辈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久而久之,西方人并没有形成必须遵守规则的观念。他们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对现行规则不满,从而打破规则。

荷兰心理学家Cosel做到了。打破规则的实验,实验显示如下:

当周围环境干净,墙壁整洁,就不会有人到处扔垃圾;如果周围环境脏乱,墙上涂鸦,很多人会乱丢垃圾。

第四,是否尊重私人空间存在分歧。

1.2米以内的人的私人空间。尤其是亲密的朋友,私人空间的距离会缩小到1米。

比如英国人的私人空间是1.2米以上。法国人的私人空间不到1.2米。

总之,由于社会规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不同的人所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完全不同的,最终作用于人的行为也是不同的。

2.社会环境

社会宏观环境是指一个外部环境,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使人从众思维,使人不自觉地服从群体。

这种从众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情感联系。

心理学家普罗维尼召集一些人观看一个男人不停打哈欠的视频。结果他发现55%看打哈欠视频的人都在打哈欠。结果显示,打哈欠是会传染的。

这样的传染性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联系"。同样的,还有微笑和咳嗽。

情绪连接一般发生在同一个社交网络中。有人做了某件事之后,同一社交网络的人也会做类似的事。

因为,行为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同理心。同理心能让人感到快乐。对快乐的渴望使人们循规蹈矩。

第二,规范性影响。

人为了讨好别人,会有从众心理。尤其是在同一个社交网络中,如果一个人不被别人爱,很可能会被所有人孤立。

正是因为害怕被别人孤立,所以很多人会选择从众,做一些大家都做的事情。

比如看到同事抽烟,我就想抽,不然就觉得融入不了。

第三,信息的影响。

人们希望行为正确,不做错事。为了避免错误,人们会服从群体和权威。

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做一件事,那么每个人都错的概率就很小了。即使真的错了,一群人也会比一个人感觉好很多。

比如中国式过马路。

关于权威:

不愿意做错事往往会让人心甘情愿地服从权威的指令,服从它的指令也是一种从众。

因为权威比个人更有影响力,更容易有安全感,所以很多人会相信服从权威不会做错事。

久而久之,人们对权威产生了依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不去思考,而是服从权威的指令。

所以,有时人们随大流,希望自己不会做错事。为了不做错事,人们常常服从权威,这让他们感到舒适和安全。

第四,群体压力。

如果别人都做一件事,我们不做,我们会觉得压力很大。

比如一个女生大学毕业后没有男朋友,家里会频繁给她安排相亲。很多人结婚生孩子都这么匆忙。

不管怎样,服从社会环境,会让人产生同理心,让人产生被喜欢和被接纳的感觉。

3.社会的刻板印象

这里主要是指性别定型观念

在社会习俗中,男性和女性都有各自相应的社会角色。

如果男女不做符合自己社会角色的事情,很可能会被别人指指点点。

角色的分配,让男女在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性别,而不是兴趣。

这实际上是限制了男女的人生发展。

作者提到,时代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男人和女人不应该被他们的生物特征所限制。

未来,男女生活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第一,由于社会规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其实是按照社会规范来操作的。第二,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会表现出从众行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内在的安全需求。第三,由于社会上的性别刻板印象,男女的人生发展受到限制。可见,社会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社会心理学》中思维导图的注释

第三,社会环境中的人际互动

人际交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吸引、冲突和和解。

1.吸引

吸引力是友谊和爱情的基础,这意味着大家对彼此都有好感,也愿意互相接触。

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第一,聚光灯效应。

涉及人往往喜欢把自己当成一切的中心,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这也说明人们喜欢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

因为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特点,两个人愿意接触,逐渐成为朋友或恋人。

对人对事的看法是否相似,就是我们常说的。

人一般都喜欢和三观相同的人相处。因为三观相同的人,往往能体会到感同身受的快乐。往往一个人说一句话,另一个人马上就能听懂他说的话。

而如果两个人观点不同,往往会觉得鸡同鸭讲。即使性格相似但观点不同,他们也可能都讨厌对方。

第二,曝光效果。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龙茨让学生们从一长串单词中选出他们最喜欢的单词。结果表明,单词在单词列表中出现得越频繁,这些学生就越喜欢它们。

暴露效应是指人们本能地喜欢让他们感到熟悉的东西。

比如有些导演在选角时宁愿放弃实力演员,选择流量明星。就是因为流量明星比实力派演员名气大。因为流量明星足够出名,往往会有一大群死忠粉丝在曝光效应后诞生。这些死忠粉丝是票房的保证。

同时,曝光效应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外国学生在国外时,他们总是喜欢和自己国家的人一起去,而不是和其他国家的人一起去。原因是他们喜欢和自己种族一样的面孔。但这样一来,就阻碍了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

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永远待在熟悉的环境里,要努力去接触不同的人,走出舒适区。

第三,首因效应。

涉及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第一印象好的人往往愿意亲近。而且第一印象会对之后的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们会避免与第一印象不好的人接触。即使他在随后的沟通中努力纠正自己的行为,第一印象还是会把他打回原形。

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

涉及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足够刺激,压倒了首因效应,那么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比如两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因为彼此有很好的第一印象,所以能成为朋友。但是通过相处,其中一个发现自己总是丢东西,后来才发现是另外一个人干的。这种事必躬亲的特质刺激到足以盖过第一印象,两人不再是朋友。

应该指出的是:

在陌生阶段,两个人的关系主要是因为首因效应。

在成熟阶段,两个人的关系是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总之,由于聚光灯效应、曝光效应、原因效应、近因效应的影响,人们会被吸引到其中,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2.冲突

涉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要么是因为观点不同,要么是因为利益不同。

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镜像感知“,指的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通常表现为美化自己,丑化对方。

举个例子,假设你通过小道消息听说一个朋友在背后说你坏话,但事实上他没有。在镜像感知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信这种诋毁朋友的八卦。

然后,你生气了,到处说你朋友的坏话。很快,你的朋友就会知道你在背后说他坏话。他不会认为你们是一伙的。

作为反击,他真的开始到处说你坏话了,那些坏话传到你耳朵里,只会被认为是之前八卦的证据。

这背后起作用的是双方。简化思维

简化思维是指人在遇到冲突时,并不是理性思考,而只是直觉判断。

特别是当我们和别人有矛盾的时候,我们会喜欢给对方贴标签。

但是,一个标签不可能涵盖一个人的所有特征。出现问题时,试图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其实是一种非常粗暴的冲突处理方式。两个人也会因为对方给自己贴上了这么一个不堪的标签而生气。

比如男女朋友吵架,男生可能认为女生是“女儿”,女生可能认为男生是“渣男”,导致吵架升级为“战争”。

3.和解

涉及冲突过后,人们互相让步,重归于好。

作者提到了两种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进行建设性的争吵,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吵架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情绪化的言语,至少可以避免让两个人的战争越来越大。

通过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找出冲突的关键。

在了解对方想法的过程中,不要嘲讽对方的想法,否则只会把对方越推越远。

第二,不争输赢,制定出双赢的方案。

知道了对方的真实想法,就明白了冲突的原因。

我们通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忘记你们吵架的目的是什么。。两个人吵架纯粹是为了输赢,最后只能以输告终。

总之,人与人之间,先有吸引,后有冲突,再通过和解,彼此的关系会更紧密。

综上所述,人在社会比较中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在比较的同时,往往形成自我认知偏差,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把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外界运气。这会导致我们盲目乐观或者过于自信。同时,我们在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表面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其实往往是被社会预期引导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社会期望引导着我们的自我实现。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的行为会有所不同。第一,由于社会规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其实是按照社会规范来操作的。第二,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会表现出从众行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内在的安全需求。第三,由于社会上的性别刻板印象,男女的人生发展受到限制。可见,社会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人是群居动物,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导致人与人之间先产生吸引,然后产生冲突,再通过和解,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以下是作者在《社会心理学》中整理的思维导图。

《社会心理学》中思维导图的注释

查高清思维导图,搜教练思维,回复“116”,接收社会心理学高清思维导图。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4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