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是一种天性?这句话让95%的孩子错过了适应未来的能力

家里有孩子上学,早上是一天中最紧张的时刻。我们家也是。奶奶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准备打仗,生怕出什么事耽误了麦兜上学。但总会有小插曲。去日本出差的那天,家里的电饭锅坏了。奶奶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新的早餐了。看奶奶着急,我说:“没事,就喝一杯牛奶,吃两块饼干。”谁知

乐观是一种天性?这句话让95%的孩子错过了适应未来的能力

家里有孩子上学,早上是一天中最紧张的时刻。

我们家也是。

奶奶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准备打仗,生怕出什么事耽误了麦兜上学。

但总会有小插曲。去日本出差的那天,家里的电饭锅坏了。奶奶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新的早餐了。

看奶奶着急,我说:“没事,就喝一杯牛奶,吃两块饼干。”

谁知,一句话惹恼了奶奶。“什么没事!随便吃,早上就饿了,怎么好好上课!”

知道奶奶兴高采烈,真的冲飞了,我赶紧提着行李箱溜了。

关上门的那一刻,我听到麦克杜格尔安慰说:“奶奶,我想吃学校旁边的那个小馄饨,你很喜欢吃。我们好久没一起吃饭了。今天走吧。”

路上我暗暗庆幸麦兜处理奶奶的水平一流,特别欣慰她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样的乐观肯定对她以后有很大帮助。

想起来那天奶奶对我发火,其实是出于自责。

她觉得没有提前检查电饭锅,导致早餐出了问题。按理说,电饭煲突然失灵是意外,根本不是谁的错。这样的事情太普遍了,有一万种解决方法。

但因为陷入自责,我突然限制了奶奶的思维。她很消极的认为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是早餐迟到,要么是随便吃,但是会影响上课。两种结果都不是她想看到的。

面对突发情况,确实会影响心情,但更好的办法可能是像麦兜一样换个角度看问题。家里的早餐没准备好,正好成为一个出去吃早餐的机会,大家其乐融融。

对待同一件事,因为悲观和乐观的观点方向不同,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解释系统”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后果。

乐观是一种天性?这句话让95%的孩子错过了适应未来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

其实奶奶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只是她当时急着要发火,遇到了我不合适的话,找了最亲近的人发泄情绪。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逆境和低谷。如何解读这一点,用乐观还是悲观的态度去面对,真的很重要。

我记得在我上一堂正面管教课的时候,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案例:

在一次对某学校的家访中,我发现两个孩子的家庭非常相似,都是被父亲公开出轨,有暴力倾向。

为了孩子的成长,老师干预了两个家庭。从收到的反馈来看,一位母亲觉得,“生活就是这样。我能怎么办?”一位母亲接受老师的建议,希望为孩子改变现状,期待更好的明天。

后来老师回访了两个多年的孩子。阴性母亲的孩子高考失利,去南方打工,早早和厂里的同事结婚生子,由于生活拮据,越来越爱喝酒,开始打老婆孩子。

比较主动的母亲,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离婚了。虽然单亲和孩子在一起有点紧张,但是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婚后,她对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很温柔。

所以,出身家庭和他的经历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看这些生活的艰难。

乐观是一种天性?这句话让95%的孩子错过了适应未来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乐观或者悲观都是一种天性。我一出生就决定了,我控制不了。

持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一个有趣的调查:在成年人中,倾向于悲观的人数略高于男性。

但把被调查者的年龄往前推,到7岁左右的童年,倾向悲观的男女人数基本持平,甚至倾向乐观的女生人数也比男生略高。

为什么会这样?很明显,乐观或悲观很大程度上受后天因素影响。

马丁·塞利格曼通过一个著名的动物实验提出。“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虽然这个实验很残酷。

习得性无助说,如果你长期处于非常悲观抑郁的环境中,你会认为这种悲观和抑郁一直跟着你,你无法摆脱。马丁·塞利格曼也通过这个实验表达了悲观和乐观都是可以学习的。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习得性优化》,中文翻译为《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如果照字面翻译,可以理解为习得性乐观。

乐观是一种天性?这句话让95%的孩子错过了适应未来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观可能与先天基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习得。

也就是说,乐观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习惯。

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 a是逆境(不好的事件)
  • b是信念(想法或信仰)
  • c是对价(后果)

不好的事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比如一个即将建成的积木塔,不小心被撞倒了。

如果孩子认为“我总是这么倒霉!”或者“我就是不会搭积木!”。这种负面的判断有着强大的心理暗示,结果可能真的会变成“失去信心,不玩积木。”

如果孩子对此的解释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重新建一个吧”或者“我很好,这次只是我不小心”,那么结果往往是孩子在反复搭建的过程中变得更自信,更有爱。

问题是“B”,即“想法”。因此,埃利斯总结出一套“乐观生活ABCDE”的训练方法。“ABC”的负面恶性循环被争论和激励打断。

在这种训练方法中,d是用四种方式与你的负面想法争辩,这在培养“乐观主义”中非常重要。对于孩子,我觉得这个D可以由家长引导。

乐观是一种天性?这句话让95%的孩子错过了适应未来的能力

当孩子说“我就是不会搭积木”时,我们可以帮助他。“找证据”反驳这座塔刚刚建到了第十层。怎么可能建不好呢?;

“找到更多可能性”来反驳:会不会是塔的基础不够稳固,或者中间某一层有点错位?给个提示反驳:小心点,你能行的!;

“最坏的结果”来反驳: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来玩拼图。

用“反驳”来摆脱怀疑、悲观的负面情绪,进入“激发”状态,产生积极乐观的行动。

对于孩子来说,与乐观相关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依靠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展望,能够忍受眼前的不适;

理解和信任大人的建议,调整自己的需求;在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中,我们能成功摆脱情感的控制;能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除了有意识的干预和引导,给孩子一个宽松平和的环境也是培养孩子乐观精神的关键。

想象一下,你刚刚用“ABCDE”训练法解决了孩子在搭积木中遇到的小挫折,然后转过头,对他打翻牛奶这件小事大发雷霆:“我就知道你肯定会把它打翻的!”“为什么总是服务不好牛奶?”“再打翻就别喝牛奶了!”

这些脱口而出的话都是基于愤怒、悲观等“不合理信念”的负面判断。

我们自己也很不确定。如何让孩子相信我们的建议,摆脱情绪控制,用什么标准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乐观是一种天性?这句话让95%的孩子错过了适应未来的能力

都说言传身教不如身教。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任何有意无意的行为都会被孩子看到,并影响到他们。而且,这种生活所带来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会超乎你的想象。

当我们为了小事为难孩子和自己的时候,难道不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反面的榜样吗?这种态度和惯性思维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所以,情绪稳定、宽容的父母,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乐观精神的重要基石。

我想大家都听过一个“只剩半杯水”和“还有半杯水”的故事。事实上,我们生来只有半杯水,我们的生活只是一点一滴收集整杯水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自己的杯子里有足够的水时,我们才能给孩子的杯子装满水。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个乐观积极的孩子,那就先培养自己的乐观精神吧。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