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有何区别?三方面解析,带你看懂概念内涵

在使用叙事治疗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或者被别人问到:叙事治疗不是认知治疗吗?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有区别吗?事实上,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不仅不同,而且差别很大。要理解叙事治疗和认知治疗的区别,我们需要介绍认知心理学及其背景。

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有何区别?三方面解析,带你看懂概念内涵

在使用叙事治疗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或者被别人问到:叙事治疗不是认知治疗吗?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有区别吗?事实上,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不仅不同,而且差别很大。

要理解叙事治疗和认知治疗的区别,我们需要介绍认知心理学及其背景。我们知道各种人格理论都会有一些延伸。这些人格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或心理的基本判断。那么它的外延就是这个基本判断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是基于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不满。对精神分析的不满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病人,而不是普通的健康人,对行为主义的不满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不够温和,不符合人的主观经验。因为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刺激和行为之间的联系,里面没有变量。认知观点认为这是错误的。它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应该存在一个认知变量,更符合人类的经验。这也是认知疗法的相似之处,即各种认知疗法的第一个共同概念——行为背后有一个认知过程。可能大家会想“这还算贡献吗?这不是常识吗?”事实上,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这不是常识。在心理学发展到行为主义的阶段,认知被视为形而上学。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早期,往往有一种非常极端的倾向,非此即彼。比如你对精神分析中无形的、非常形而上的东西不满意,你就否定所有无形的东西。认知心理学是这两个极端的折中。

认知疗法的第二个常见概念是认知是可以被监控的。

如果我们的行为背后有认知,而认知无法被识别和控制,那么对于治疗来说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认知必须被识别和监控。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识别和监控我们的认知。所有的认知疗法都认同这个概念。

认知疗法的第三个常见概念是在前两个概念基础上的一个推论,这对于我们理解认知疗法非常重要,即认知的改变会导致行为的改变。如果这个推论不成立,前两个概念即使成立也没有意义。因为即使你能认知和控制认知,如果它的改变不能导致行为的改变,那么认知疗法的结果也是不扎实的。

我们的很多同事都觉得认知疗法和叙事疗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是因为它们在这三个哲学层面上似乎有着共同的特点。所谓“共同特征”,是指认知疗法和叙事疗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1)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故事似乎是一种认知;(2)当我们讲述自己生活故事的方式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生活也会发生变化,这似乎是认知的一个结论;(3)讲故事的方式有好有坏。好的讲故事方式有助于我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这也非常接近认知思维。

认知疗法的这三种哲学思想是有争议的。

认知疗法的第一个哲学思想是行为背后有一个认知过程。凡事不能太较真。如果不当真,这个说法还是可以成立的。如果是真的,就值得商榷了。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像动物一样的反射行为,所以没有认知过程。

我们在心理学上讲“注意”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意图后注意”,就是我们习惯性思维的过程是非常快的,当事人好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思维过程。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做某些推论时思维跳跃的人吗?其实更严重的是,当我们看很多行为的细节时,很多行为可能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当然你可能会问“思考不就是没有认真思考吗?”“没有认真思考就没有认知过程吗?”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潜意识”这个词。它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从概念上理解,不知不觉的认知也是认知,但它不能进入意识, 但这是潜意识的认知。一个人可能会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过程是不存在的。因为我改变不了。

我前面讲正念的时候,也讲过这个问题。当我们的叙事结构和讲述生活故事的方式习惯到一定程度,我们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和努力,自然就会滑向这样的主题。所以正念的方式就是让我们放慢觉知,看到这个思考过程。认知疗法也是如此。如果看不到认知背后的思维过程,很难说自己是在“思考”。扪心自问,你白天做的所有动作都是经过思考的吗?你是经过一个有意识的推理过程后做的吗?其实我还是不能这么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由一种习惯性思维驱动的。当然,这也是认知的前提。

认知疗法假设我们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认知。虽然这个假设在逻辑上有争议,但在临床上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只要我们关注某个症状,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不管是用正念技术还是叙事技术,慢慢观察,就会发现确实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不管是主动思考还是被动思考。这是我想告诉你的第一件事。这一点非常重要。所有的认知疗法之所以叫认知疗法,是因为认为行为背后有认知。

认知疗法的第二个理念是认知过程可以被识别和控制。

当我们说我们可以认知时,我们可以看到认知是如何发生的,只要我们使用正确的技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风险,就是每一个推理过程都是多重的、多层的。多层次是指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推理过程的背后有一个更微妙的推理过程。这也是精神分析对认知疗法的批判。你看到的肤浅的认知过程并不重要。精神分析认为那些都是辩护,不得不说精神分析的指责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精神分析会认为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肤浅认知背后更重要的因素。

比如很多人在谈论厌食等问题时,会看到症状背后的认知推理机制:“我不吃是因为我想瘦。”很多人这样推理,并以此作为不合理的认知来工作。这时候精神分析师就会说:“等等看,你怎么不问她为什么变瘦了?”因为她瘦身背后的动机是多样的。虽然不吃饭就是为了变瘦,有很多共性,但是变瘦的动机却大相径庭:有的人变瘦是为了让自己更有魅力;有的人减肥是为了不让自己失业(比如有的女生想当模特,减肥的目的是保住工作);等一下。

像这样的分析理论上可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认知的第二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应该从哪个层面来看待?

我可以给你讲一个我自己治疗的案例。

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学校的女部长,很漂亮,很瘦。她患有暴食症-厌食症一段时间,她有两种症状。我用认知疗法来帮助她。因为这样处理的例子很多。后来发现不可能了,因为她背后的情绪复杂多了。她的主要症状来自哪里?她奶奶是个特别强势控制欲特别强的“老北京”。她曾经因为不喜欢母亲,逼父亲离婚。她奶奶给她做各种饭,逼着她吃,看着她吃。这个姑娘很生气,但是在老北京的文化里,晚辈对长辈应该是很尊敬的,在家里说话也总是用“你”——所以她不敢对奶奶发脾气,只是忍气吞声,假装微笑。当她祖母不再看她时, 她跑到浴室去吐出食物。

她的呕吐行为其实并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消除奶奶留下的痕迹。这就复杂了!如果你在这个层面工作,你会发现你心里没有底!所以第二个层面——认知是可以监控的,没那么简单。

认知疗法的第三个哲学思想是认知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虽然很多人可能会怀疑这个想法,但是认知疗法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的。如果认知的改变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那么认知疗法就无法生效。只有首先相信这个假设,认知疗法才能进行下去。

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非常谨慎。不管疗法有多新,是否相信认知会改变行为。

为什么我们普遍对第三种观点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们都有经验:有些事容易释怀,难以看清,难以释怀。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要做什么,却往往做不到。比如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看到你的爱人做了很多不合逻辑的事情,然后从各个角度推断你跟她过不下去?可是我回去看到她可怜兮兮的样子,心又软了:算了,就凑合吧。所以要小心,会出现认知改变不能带来行为改变的现象。之所以要慎重,是因为我们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无法更准确地理解认知疗法的概念。它所指的认知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的“思想的改变”, 而是高度定向的。是指与特定症状相关的高度单一的认知。所以认知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只能治疗非常具体的症状,而不能治疗那个复杂的症状。因为一个人遇到心理问题会有一系列的症状,认知疗法就是针对这些症状逐一治疗。

那么,这三种观念和叙事疗法有什么共同点吗?是啊!

第一个共同点是都在意识层面起作用。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都不承认潜意识的概念。这是他们和精神分析的一个共同区别。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叙事疗法不承认潜意识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叙事疗法是后结构主义的概念,后结构主义更反对“深度”、“内外”、“高度”这种更线性的说法。这种说法对于结构主义来说很自然,但对于后结构主义来说只是一种隐喻。我们说有进步,只是说和以前不一样,不可能从一个尺度谈到另一个尺度的“进步”。换句话说,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当我们意识到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时,后结构主义者会说,"那只是意识到你认为你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换句话说,你除了意识什么都没有。

这是叙事和认知疗法的第一个共同特征。

叙事和认知疗法的第二个共同特点是,叙事疗法确实在意识层面起作用,但作用的内容与认知疗法不同。它与想法、非理性的信仰或侵入性的思考无关…它与意义结构有关。

意义结构是认知的吗?是的但是这个意义结构比单一的症状更复杂,所以叙事治疗可以解决家庭治疗这样复杂的心理问题。你可能会问“认知不能解决家庭治疗吗?”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叙事疗法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不够复杂,意思结构就无法呈现。所以要用一些技巧比如让一个男生从一件小事看出来访者丰富的心理活动。相反,认知疗法将复杂的过程简化为简单的逻辑。这就是两者的共性和差异。

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第三个共同特点是都是资源导向的。所谓“资源导向”,是指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都强调来访者的积极力量,都希望来访者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他们不太关注过去。注意,叙事疗法并不关注过去,而是不会过多关注过去。认知疗法就是不关注过去。认知疗法认为对“过去”和“未来”的分析是没有意义的。这要看你现在的症状背后的认知问题。如果你说是过去导致了现在的认知,那也无所谓。不管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认知,只要认知变了,问题就没了,不管过去。

所以这种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是相似的——它们都是以资源为导向的。

这是他们的三个共同特点。其实还有一个。不太清楚,但可以分享给大家讨论。即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对情绪的关注都不够。不是不重视,而是做的不够。

有文献记载,当迈克尔·怀特在南美教授叙事疗法时,一个人抱怨说:“你的疗法似乎不太注意当事人的眼泪。他哭的时候,你还在问很多问题。怎么会这样?”

你可能会发现叙事疗法会问很多问题。这一点有些人不太认同。他会想,”迈克尔·怀特在咨询的时候哭了。你没看到迈克尔·怀特的眼泪吗?你怎么还说他不重视来访者的心情?”但是,提问者会说:“他虽然在哭,但还是在提问。让对方思考。不就是想想吗?”这是走神。"

现在的心理治疗有一种反智的倾向,就是似乎大家普遍认为取脑是不对的,应该取心——对情绪不够重视。

认知疗法也是如此,但也强调咨询和访谈的关系。其认为咨询与面谈的关系应该是工作关系,来访者应该具备基本的、成熟的认知能力,否则不应该来咨询。认知疗法认为,情绪基本上是症状,是不合理认知的结果,往往是认知干扰。

这里我可以给你补充一个知识点,因为我刚才讲的三个认知治疗逻辑都是受斯多葛派哲学的影响。我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解释这个学派的观点,就是如果你有一个问题,并且被这个问题困扰,那么你现在就有两个问题。如果我不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带来的困扰,那么你就少了一个问题。所以它的处理就发生在这个层面,也就是不解决现实问题,而是解决这种现实问题导致的各种情绪和行为的不良后果。

认知疗法会把情绪的问题称为后果,所以我们似乎发现了认知疗法和叙事疗法的一个共同特征。

当然,叙事派的一些专家特别关注情感,对情感的关注非常到位,让人很温暖,但迈克尔·怀特在这方面似乎更冷静。我更喜欢他的思维方式。

以上我提到的是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的一些共同特点,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还是很大的,因为它们的哲学基础完全不同。

叙事治疗和认知治疗的第一个区别是两者的目的论不同,即治疗目标不同,方向不同。无论什么认知疗法(CT、CBT、REBT),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让你在这一刻感到快乐。这就是认知疗法的治疗目标。

认知疗法是在不改变外界情况下,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即外界环境不需要改变。因为它的基本理论是,你的烦恼不是外部事件引起的,而是你对外部事件的理解。叙事疗法对此无法认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叙事疗法的这种建构主义观念认为,生活世界还是存在的。我们的生活世界和解读是息息相关的,甚至是一体的。当我们改变或改变自己的叙事结构时,其实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外在的东西也需要改变。

我曾经和一个专家聊天,他强调“接受”。我说:“叙事疗法从来不被接受,什么都不被接受。”他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接受?不接受又能怎么样?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叙事疗法认为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我只是说,有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这两种说法是不是有点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叙事疗法讲的是这种改变,不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去改造周围的世界——不是这样的改变。它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是重建或者社会建设的变化。是你与世界的关联方式,这种关联方式实际上不仅由世界决定,还由你的成长史和你此刻的意向决定(意向性就是你为这个想法所做的努力), 这是他们共同创造的。比如你在这一刻重塑你和别人的关系,你的关系就变成了另一种关系。因为叙事疗法并不认为这种关系是一个实体,它认为你在这一刻的调整意味着一种新关系的出现。这种心态的改变不是退一步,而是整个境界的改变。重写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我举的很多案例,改变的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是整个客观世界,尤其是文化的更新。我们在用叙事疗法做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还有一些扶贫案例,很多都是这样的。具体来说,如果你在咨询过程中看到来访者和你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完全变了,他在生活中好像变了一个人,那么你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不仅要改变对客观世界的想法,还要认识到并不存在这样的“客观世界”,也就是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客观”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共识,也就是当我们认为是这样的时候,我们都称之为“客观”。你可能觉得这有点夸张和主观,但好像又是真的。叙事疗法就是这样一个哲学概念。它会认为你的文字和表情就是你的生活世界。人的一生是一个故事,你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的建构。这是叙事治疗和认知治疗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我们来看第二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叙事疗法并没有假设幸福一定是好的。它没有假设游客此刻的快乐是他最看重的。为什么我说这是叙事治疗和认知治疗的区别?因为认知疗法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人的不合理信念,而不是那些观念和那些插入的思维。然后它假设这个东西是一个症状,是治疗的对象,它在评估的时候会先评估你的症状背后的不合理信念是什么。你可以通过自我辩论或者咨询室的辩论让这个信念失效。

认知疗法认为,非理性信念有一个基本特征:让你不快乐,让你精力不足。具有这种特征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信念。现在回到我刚才说的语境,你确定所有让你不开心的信念都是不合理的吗?谁认为这个地方的“合理”“理由”就是“理由”?那我们就跳出来了,看看认知疗法到底取得了什么成果。你会看到,合理的“理性”是指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白人和中产阶级所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认知疗法的方向文化适应性很强,而叙事疗法在这方面完全不同。叙事疗法特别强调当地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结合”某种“原因”叙事疗法不是治疗的方向, 但是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走。它认为这种治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治疗,而是心理教育。如果作为治疗,那肯定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在一些人的苦恼和一些让他们感到不快乐的信念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可贵的价值。

我之前说过,有时候我们为家人做的事情,不应该被视为症状,而应该被视为责任。这句话怎么解释?就是我们的一些努力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让我们抑郁,让我们不开心,但这背后是在表达一种我们非常珍惜的价值观,比如尊严、正直、克制。这些事情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力量。这在认知疗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但在叙事疗法中得到充分的尊重。

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的第三个区别是,认知疗法很少关注人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把复杂的故事简化成线性逻辑,进一步找到这个逻辑和你的需求之间的联系,让你放弃一些常见的推论,这就是认知疗法的特点。叙事疗法不是这样的。叙事疗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简单的推理过程细化,看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生故事。这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对错问题,而是让你思考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联想?这样,简单的现象就会变得复杂。复杂性会更深,更生态。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就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从生态上更加关注你的整个生命。

我之前说过,叙事强调故事的嵌套。所谓“故事嵌套”,就是每个故事都有其他故事的影子,没有单一的人生故事。我们在谈论任何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绝对不只是谈论你观念的问题,还涉及到别人,甚至是已经不在人世的人,以及你内化的别人,你认同或不认同的各种观念。这件事的复杂性不仅仅是改变一个想法。

你可能会说:“是的,涉及关键自我的核心概念变了,一个人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的,如果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是因为观念的改变,那么你会觉得这种改变没有土壤,没有支撑。叙事疗法有许多技术来支持这一概念的改变。

单一概念的变化很容易被语境侵蚀,因此认知治疗新学派开始更加关注语境。这种“语境”非常强大,因为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侵蚀性。就是来访者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模式,短时间内影响很大,但是当他回到之前的语境,这个语境很快就会给他加上很多其他的细节,让你觉得他好像和以前一样。那么认知疗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布置作业来解决。作业可以强化认知改变的成果,但也忽略了一个问题:人不是一个人生活的。有时候你在乎的人和关心你的人对你的看法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如果你不用叙事疗法作为见证人,让他们也参与到你的改变中来,他们会显得惰性,或者会成为障碍, 而你的改变在他们的恐吓和利诱下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认知疗法有很多技术,其中有一种有点像语义植入,但不是用催眠,而是通过改变内部语言来改变认知。我给你讲一个咨询案例,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在用认知疗法。

咨询师接待了一位男性患者,他患有一种奇怪的疾病——单纯恐惧症。他害怕公鸡。当他看到公鸡时,他觉得自己是一条蚯蚓。咨询师问来访者:“你觉得你到底是不是一条蚯蚓?”这是一个认知的工作。

“当然不是,我一个人。”

“所以,当你看到一只公鸡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就会蹦出一句‘我是蚯蚓’。是这样吗?”

“没有。”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事实是,我不是蚯蚓,我是人。”

“好吧,你现在在脑子里把这句话重复100遍,内化成你的自动语音,就是以后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大公鸡,脑子里都会有‘我不是蚯蚓,我是人’这句话。”

然后,这位游客一直说他很兴奋,感觉很自信,然后就走了。不远处,我看到一只大公鸡,拔腿就跑,带着这个咨询师战战兢兢的回来了。

辅导员说:“你不是说你知道你不是蚯蚓吗?你是人吗?”

男人说:“我知道,但是公鸡不知道。”

这样,因为别人不知道你变了,他们就像那只大公鸡,会改变你刚刚形成的新认知。

但是叙事疗法在这一点上是不同的。叙事疗法会更强调让别人参与你的改变。因为你的改变不是你自己的事。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看到,叙事疗法不太像典型的西方思维——个人主义思维的产物。西方心理学往往把每个人的心理都看成是独立的,有“门前雪扫,不理别人瓦上霜”的倾向。但是,叙事疗法显然不是这样。叙事疗法特别强调自我成长过程中他人的关系和意义。这恰恰是它的力量所在,因为你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有这个生命存在的环境。

有时候没那么简单。比如有些人不想参与这个人的改变,这没关系。他不需要那个人,只要他内化和在乎的人在。再比如,有时候他在乎的人不想牵扯进来,也没关系。他不参与本身就是参与。这种不参与会改变来访者对他们关系的评价。有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在乎的人根本不在乎我们。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可能的。当有一天你发现你在乎的人根本不在乎你,你被很多现实的事情证明了,那么你就会改变你们的关系,调整他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你的调整是主动的,不是抱怨。抱怨很多时候只会增加你的负担,不会带来任何改变。可见这种主动干预的方式是很厉害的。

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的另一个区别是,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面对的是不同的群体。认知疗法有适用范围,尤其是年龄因素。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认知疗法。例如,许多孩子不能使用认知疗法。孩子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就一定会改变行为吗?不一定是这样的。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没有体会:孩子讲得很好,他完全赞同你的观点。结果他该吃手还是吃手,想干嘛干嘛。但是叙事疗法是不同的。叙事治疗主要是讲故事,不仅仅是说话,而是以一种体验式的、情境式的、场景式的方式讲故事。有没有发现孩子参与讲故事的方式给他带来了特别明显的行为变化?

此外,认知疗法对那些受教育水平低的成年人来说是有限的。我尝试认知疗法去咨询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她会很有礼貌,因为她听不懂我问她的问题。我会跟她说说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当然,我在这个过程中也结合了一些叙事方法,不然会谈就进行不下去了。她看到了许多想法,但她无法提取那些不合理的想法。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即使可以,也不容易。特别是她的认知是习惯性的。如果你改变了这个,她的行为惯性还在,所以还是不容易改变。

但是为什么叙事疗法可以改变呢?因为在叙述中也有个人的承诺。这个“个人承诺”就是来访者说出了他的价值观和信念,而这个信念的背后是他付出的很多努力。当他的努力被看到,被尊重,这样的努力就会成为一种新的行为力量。在这个地方要非常小心。以前被视为症状的东西,现在可以被你视为一种力量。症状有多厉害,这一刻改变就有多厉害。

这就是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的区别。叙事以转化的方式起作用,而不是以否定或消除的方式起作用。这时候你大概会看到,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真的很不一样,但是你一定要能把这些理论解释清楚。因为他们的理论支撑点不同,处理的方向不同,适用的对象不同,对待个体文化和集体文化的态度也不同。当然,并不是说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比如,它们都在意识层面起作用。他们基本上是在自我的层面上工作,没有特别强调本我和超我的概念。

问答部分

问题1:功能语境论和叙事的外化、解构有什么区别?

语境主义的源头是哲学思想。它不同于关系框架理论。主要受语言哲学的影响。语言哲学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索绪尔指出:“任何词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语境才有意义。”这对后现代后结构主义,也就是德里达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里达说,任何词本身的能指都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指向其他的能指。

所以,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我们在谈论一种疾病的时候,根本不是在谈论这个人,而是在谈论与疾病相关的解释。它的解构是这样完成的。所以这种外化和语境化本身不是一个概念,只是“体”和“用”之间有关系。因为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这个东西是这样的。那么,从使用上来说,在具体的心理治疗的语境中,这些心理问题的意义又可以被解构了。这种解构意味着我们将再次审视它的背景。不管怎样,当我们看它是怎么来的,单一的意义就被打破了。叙事疗法的有效机制是,通过看语境,我们不被单一的符号僵化,即我们更充分地看一个支持意义生成的语境。这个时候,这个意义就不再单一了。

问题二:叙事能否通过隐喻作用于人的潜意识?

这也是一个好问题。叙事疗法可以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发挥作用。但是这个地方要小心用比喻对人的潜意识起作用。叙事疗法并不特别强调意识和潜意识的主张。我们可以说你在做潜意识的工作,但这不是叙事理论的方式。

问题3:叙事是不是太分意识和潜意识了?如果在不同的意识层面讲故事,会不会讲的不一样?这个时候要不要用认知疗法?

这个问题也很好。但是这个问题我要分开来讲。叙事不太分意识和潜意识。因为我刚才说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结构主义思想。结构主义在哲学上是成立的,但有些在心理学上是不成立的。叙事疗法试图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差异问题。当然,叙事疗法不是包罗万象的,对于适合认知疗法的来访者,当然可以使用认知疗法。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