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阻止孩子想做的事,“白熊效应”在起作用,家长应该这样解决。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前两天去邻居家玩,看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本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邻居的妈妈突然叹了口气。她说:“唉,孩子们天天呆在家里,对着我们玩,什么也不说。告诉他不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两天去邻居家玩,看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本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邻居的妈妈突然叹了口气。她说:“唉,孩子们天天呆在家里,对着我们玩,什么也不说。告诉他不要制造噪音。他坚持大声演奏,这让我们俩都很紧张。告诉他不要总是在房间里跳来跳去不听。不是的。他两天前撞到了茶几,擦伤了膝盖,打碎了一套茶具。我一跟他讲道理,他就“稍不听乌龟念叨”。皮又不懂事,真是气死我了……”

越是阻止孩子想做的事,“白熊效应”在起作用,家长应该这样解决。

孩子叛逆不听话,越制止越想做,和父母相悖。是孩子进入叛逆期就有逆反心理吗?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父母不应该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而是应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不听话的孩子总是唱反调,也许是因为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有问题。

孩子还小,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家长一味的跟孩子说实话,孩子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说了也没用。年幼的孩子脆弱而敏感。如果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喊大叫,向孩子发泄情绪,就会受到伤害。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不要急着发脾气,先冷静下来看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如果他们没有问题,那就换个角度想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父母总是对孩子有无数的要求,父母对孩子有要求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引导。但是很多家长反映,在要求孩子的时候,总是不爱听话。为什么?

“没有噪音。”

“不要不听话。”

“不能总玩游戏。”

“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

……

如果你对这些词很熟悉,你的生活中一定总喜欢给孩子下各种禁令——这和孩子总爱唱反调的原因密切相关。想知道为什么孩子总是和父母作对,不如先尝试一个小游戏。

游戏的规则只有一个:请不要想象一只白熊。

这个小游戏源于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韦海涛·吉纳的白熊实验。当你听到游戏规则时,你的脑海中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一只白熊?在丹尼尔的实验中,他要求志愿者们尽量不要去想象一只白熊。于是,大家的思维强烈反弹,人们很快就会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白熊效应”,也叫反弹效应,或者白象效应。孩子的不听话,其实是“白熊效应”造成的鬼。

越是阻止孩子想做的事,“白熊效应”在起作用,家长应该这样解决。

禁令是一种指示。当人收到禁令时,大脑会自动做出两种反应:第一步,唤起,大脑会在收到的指令中下意识地自动建构相关画面,比如一只白熊;第二步是抑制唤醒。这一步需要大脑非常努力地抑制冲动,不去想象上一步构建的画面。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在大脑中连续完成这两个动作是非常困难的,孩子无法抑制动手和思考的冲动。这时,孩子的大脑会自动排除否定句模式中的“不”和“不要”,只作出第一反应来建构被禁止的画面。

正因为如此,父母越是阻止孩子做,孩子越是想做。做完之后,孩子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和父母作对,会一脸兴奋,要求表扬。“我很棒吗?”看着这样的孩子,父母只能是又气又无奈。“做了完全错误的事情还想要表扬吗?”孩子迷路了,是无辜的。“为什么我按我妈说的做了,她还是不开心?”——你和孩子就像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在各自的通道里自言自语。这是3岁前的孩子“被制止了就更想做”的道理。

越想忘记,记得越牢;越是拒绝做,越是想做——这就是“白熊效应”的本质。

3岁以下的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大脑自动消除了禁令中的负面词汇。为什么能执行禁令的大孩子会和父母对着干?家长要好好反思。孩子做完一件事,你的位置到位了吗?

1.鼓励和肯定不到位。

越是阻止孩子想做的事,“白熊效应”在起作用,家长应该这样解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孩子总是希望父母在自己做事的时候能够及时反馈。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的制止和批评会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同理,孩子做得好,会想得到父母的赏识,但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失去坚持下去或者做得更好的动力。

2.不停的催促和诉说。

“起床,起床,起床,你上课要迟到了!”“出门一定要多穿;遇到认识的长辈,要有礼貌,记得叫人;上课不要老是走神,要认真听讲;不要老是玩手机!”孩子可能不是事事完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需要父母不断提醒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过度的提醒,无休止的催促和规劝,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产生逆反心理。

3.太多的批评和抱怨。

越是阻止孩子想做的事,“白熊效应”在起作用,家长应该这样解决。

“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每次做完都没用。一次做不好,为什么什么都做不好?”“爸爸妈妈在外面辛苦了,回家还要伺候你。你太无知了。”“妈妈走过的桥比你多。妈妈经历过,你要听话。”…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些不经意的话,不断打击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话只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越来越抑郁。

心理上的“超限效应”可以解释为:刺激太大,太强,或者太长,都会让人感到极度不耐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家长要想让孩子听话就要注意了!以下四点很重要:

与其说“不”,不如说“停止”

3岁以下儿童的大脑会自动消除禁令中的负面词汇。家长如果想达到禁令的效果,可以试着对孩子说“停”。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大脑处理“停止”(简单的指令)比处理“不……”要容易得多。“停”作为一个中性词,听不出责备的语气,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指令。

2.做孩子的榜样,示范正确的行为。

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展示正确的行为模式,比要求孩子温柔有效的多。当孩子好动,总是吵闹的时候,换一种方式,对他们说:“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谁更像小忍者,谁先发出声音谁就输了。”而不是强硬的“不要跑”,既能让孩子听话,又能促进亲子关系。为什么不呢?

越是阻止孩子想做的事,“白熊效应”在起作用,家长应该这样解决。

3.开门见山,别说闲话了。

很多家长总是在“言归正传”之前做冗长无用的准备,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讲的东西太多,容易让孩子跑题。父母可以在要和孩子“谈正事”的时候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你意识到你在说题外话的时候,强迫自己立即停止。就事论事展现智慧,不要让无用的流言蜚语破坏亲子关系。

4.相信孩子,让协议代替抱怨。

越是阻止孩子想做的事,“白熊效应”在起作用,家长应该这样解决。

与其不断禁止孩子做身边的事情,不如和孩子做一些约定,比如每天只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时间到了就停下来。和别人的约定要遵守,设定的原则要坚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我是尼莫妈妈的护士,也是一个5岁宝宝的妈妈。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助你解决照顾宝宝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人!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4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