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子曰:“不如与时俱进,不是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不知道也不关心,不是君子。”学是《论语》全书的第一章,学的第一章可以说是整部《论语》的缩影。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述,在儒释道的经典中不止一个。比如《道德经》开头的一个提纲,讲的是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无中生有可以有,无中生有也可以有,但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子曰:“不如与时俱进,不是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不知道也不关心,不是君子。”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学是《论语》全书的第一章,学的第一章可以说是整部《论语》的缩影。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述,在儒释道的经典中不止一个。比如《道德经》开头的一个提纲,讲的是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无中生有可以有,无中生有也可以有,但它们确实是相互独立的。可以说,懂了开篇,就懂了道德经。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泉州清源山的老子雕像

道可道,非常道;名字可以点名,很有名。未知,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总有看其奇的欲望,总有看其忧的欲望。这两个,名字不一样,叫做玄机,玄机,玄机,万难之门。——道德经

再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整个般若部的总结。

不像今天的人,古人要做很长时间的铺垫,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大概和当时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有关。

《史记·李斯列传》:“高古为官之仆,幸以刀笔入秦公,主政二十余年。”

古代笔记刻在竹简上,用钢笔写,错别字用小刀刮去。因此,与案件有关的东西被称为刀笔,“刀笔”最初是指书写工具。秦汉时期的刀笔官是掌管文书的小官,古人有时直接称之为“刀笔”。

由于书写工具的不便和书写材料的不易获得,古人不可能像后世那样。这也有一个好处,开门见山,都管用。

学习真的能让人快乐吗?我相信可能有六七成的人会说:“不会!”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纪录片《高考》

在纪录片《高考》中,毛坦工厂的学生为了实现高考得高分、出人头地的愿望,不得不大声朗读、学习、按分吃一顿饭。如果你问他愿不愿意受这样的苦,我相信100%的人都会说愿意,不是不知道自己很辛苦,而是知道现在的苦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是可以得到回报的。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你学习快乐吗?”我相信会是另一个答案。

既然学习不能让人感到快乐,那么孔子上来就犯了错误吗?还是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正确”?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讲学的目的是什么?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孔子的三千弟子

孔子号称有3000弟子,其中70个精通。这是一群努力成为绅士和成年人的人。这里的成年人不是我们世俗意义上长大的人,也不是有权力有地位的人。这里的大人讲易经:

一个成年的人,与天地和谐,与日月和谐,与四季和谐,与鬼神和谐,与吉凶和谐,与自然违天和谐,与后天服天和谐。人怎么了?鬼神呢?易经

《论语》的目的是教一个人如何做一个君子。简而言之,就是教你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成为世俗真理中的完人。与小乘佛教的修行目标相似,但与儒家相比,小乘有一层自我解脱的意味。儒家需要在了解大道之后积极入世。“君、君、臣、父、子、子”各司其职;明白了大道,小乘就明白了世间烦恼的起源,他们会选择没有我的生活。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孔子

回到上面的话题,为什么孔子说学习可以让人快乐?两年前我对《论语》做了一个全面的翻译,现在回头看当时的翻译,还是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当时我的翻译说:“孔子这里说的是学习,不仅仅是我们学校学的单词的海外和历史生化…各种,这些都是知识,不是学问。”说的不够准确,知识应该纳入学习的范畴。孔子提倡的学问是一种看清自然的能力,大学里就提到了。

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大学》

把一个不完整的人培养成一个道德上完整的人,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上的快乐,甚至在开悟者的脸上你也看不到一丝快乐。但在内心深处,他们的精神境界与宇宙能量是同频的,开悟者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法喜”。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所以这句话说的是:获得道路后,需要反复练习。这种知行合一,把宇宙中最高的能量体现到现实生活中,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快乐。


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君子,或者在成为一个成年人的路上,相信我,你一定是孤独的,甚至是叛逆的。就拿“符合四季”来说吧。你最好的朋友半夜叫你出来,可是到了晚上,应该是时候收敛了。当然,你今天明天都可以出去,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是我们假设你的朋友每天都给你打电话。两者之间你该如何抉择?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你说,“好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我不要这个朋友。”

你不一定要做朋友,但只是不会把你逼到生活的角落里。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冬天你家孩子哭着喊着要冰淇淋,你买不买,不买,他大惊小怪;买吧,你知道,对身体不好。

你说,“好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我不要这个儿子。”

可能吗?当然不是。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问题。你说的不一样,不共戴天,但世间所有的喧嚣都是有益的,每个人都在名利场中摸索,追求真理和大道的人却显得格格不入。道往往与我们的直觉相悖。一只翱翔在天空的雄鹰准备在草原上捕猎兔子。我们常说,“一只凶猛的鹰在半空中盯着猎物,一只可笑的小白兔拼命往洞里冲。”可能大家都觉得不好,但是开悟的人不会这样形容。在他眼里,想吃兔子的是鹰。也许这时会有人跳出来说,开悟的人就这么残忍吗?那我不要开悟!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众所周知,“天地对万物残忍,圣人对百姓残忍”,大白兔很可笑。这是我们人为的定义。老鹰抓兔子不是不可能吗?我们喜欢用世俗的眼光去评论,这必然会遮蔽我们寻找正确的道路。

上士听了话,勤奋工作;中士听说,活下来就是死;下士听了哈哈大笑,但是笑还不够。

我们都是下士,都认为道是虚无的,是可笑的。这也是圣贤的孤独,但至少会在家里,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影响自己的内心,但如果真的有志同道合的伴侣,也不会吝惜自己的感情,放声大笑。


所以生活中得到的人,没有人认识他们,理解他们,甚至被世人嘲笑。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孔子到了郑国,曾一度与弟子失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附近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附近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姚,脖子像,肩膀像子产,但他从腰部以下到大禹只有三寸。他累的时候就像一只“迷路的狗”。子贡把这段话详细地告诉了孔子。孔子淡然一笑,说:“(一个人的)外貌和容貌,都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说“不重要”)。但是我就像一只无家可归的狗,这是真的!确实如此!"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史记·孔府列传》:“东门有人,似尧,颈为,肩生而下于,不足三寸,似丧家之犬。”

我想知道这里有几层。

1.别人自己都不知道

这种认识是最主流的。当我们日常修行“给山里的孩子建学校,给孤寡老人送爱心”等等的时候,一个君子似乎在修行“金刚不坏之身”。有一天,当你在街上,你看到你帮助的那个孩子,他从你身边跳过。你准备接受表扬,突然你迷失了。

你心里想,这孩子真是个白眼狼。当时我是怎么帮他的?现在我遇到了他,我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唉,人心老了,世道变坏了!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这时候,你已经成为一个绅士了。在《金刚经》中,佛陀反复提出要去除“自性象、人象、众生象、长寿象”。阶段是我们实现实体的障碍。只有打破此相,才能达到佛的一切极乐。

如来说,身象不是身象,而是名和身象。

别人知不知道自己和我们做不做善事是两回事。我们说的做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达到这个“阶段”。儒家说“慎独”,意思是我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独自生活时,必须更加谨慎,自觉遵守各种道德标准。

在公共场合,我们常常会顾及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完全体现我们的真实修养,但是当私下没有监督的时候,我们的本性往往会暴露出来。外面一个彬彬有礼的年轻人,在寝室电脑前,可能是个键盘侠;一个在同事面前知识渊博的女生,回家后可能会在家人面前对同事的言行说三道四。

谨慎独立是每个想做君子的人的必修课,但这条路是孤独的。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2.我不是什么都知道。

每寸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每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肯定有我们碰不到的地方。如果别人嘲笑你不懂他的领域,或者你嘲笑别人不懂你的领域,你不应该。

如果你因为别人嘲笑你不懂他的领域而烦躁,那也是没有大智慧的表现。

《论语》第一章,从悟到证,讲述了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需要如何一步一步地修正自己。从外到内,有了绅士的外表之后,要进一步打破绅士的外表。如果你停留在阶段,它就不是阶段。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使人快乐?”这是对儒家和孔子最大的误解。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5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