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学家玛丽·艾肯:没人点赞人生完蛋?网络成瘾是一个被设计的阴谋

采访:潘文杰编辑:朱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承认电子游戏成瘾被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三个特征:不可控、优先和鲁莽。此举遭到了美国、英国等国电子游戏产业团体的反对。在亚洲,以游戏产业为支柱产业的韩国也对此提出质疑。无论是游戏成瘾还是网络成瘾,都是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在国内,争议最大的是临沂网戒中心杨永新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的故事。在此次事件中,家长们希望戒网中心能治好孩

采访:潘文杰

编辑:朱

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承认电子游戏成瘾被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三个特征:不可控、优先和鲁莽。此举遭到了美国、英国等国电子游戏产业团体的反对。在亚洲,以游戏产业为支柱产业的韩国也对此提出质疑。

无论是游戏成瘾还是网络成瘾,都是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在国内,争议最大的是临沂网戒中心杨永新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的故事。在此次事件中,家长们希望戒网中心能治好孩子的“网瘾”。也有一些评论认为,这些父母应该对孩子的“网瘾”负责,引导他们追求积极的生活,培养更加全面健康的生活兴趣。

不仅是青少年,成年人也经常沉迷于网络。强制刷新电子邮件、熬夜看戏、被购物平台诱惑“剁手”、沉迷网络游戏或赌博,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网瘾行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认为,有四个行为特征是网络成瘾的必备要素:过度使用网络往往伴随着时间感的消失或对基本需求的忽视;当你不能使用电脑时,你会感到上瘾,包括愤怒、紧张或抑郁;需要更好的设备,更多的软件或者更长的时间;不良后果包括吵架、说谎、学习成绩差、工作表现差、社交孤立、疲劳。

玛丽·艾肯(Mary Aiken),爱尔兰网络心理学家,著有《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一书,她也是美剧《犯罪现场调查(CSI: Cyber)》的英雄原型。网络心理学研究新兴技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些技术不仅包括线上技术,也包括线下技术。她希望人们能够以健康的方式与技术互动。

玛丽·艾肯(Mary Aiken)刚到中国的时候,下载了几款国内比较流行的手机应用。她说,当我打开Tik Tok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有趣,令人无法抗拒。我可以一个一个地刷掉它们,但我停不下来。“我自己还是个网络心理医生!”玛丽·艾肯发现,Tik Tok的设计中有太多的奖励和刺激,可以牢牢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她猜测,在某些时候,这种应用可以刺激大脑,产生令人兴奋的多巴胺,这种多巴胺会让人上瘾。只要某种行为能带来快乐,我们就会愿意再做一次。“但是,刷Tik Tok不是生活,而是间接体验生活。”她决定卸载它。

玛丽·艾肯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指出,单方面指责网瘾患者是不合适的。事实上,使用者往往是受害者,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者和设计者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人们应该问:“社交网络和游戏是以一种令人上瘾的方式设计的吗?”

网络心理学家玛丽·艾肯:没人点赞人生完蛋?网络成瘾是一个被设计的阴谋

“没有人会在临死前说‘天啊,我希望我能多花点时间和电脑独处’。”计算机和网络游戏的先驱Dani Berry曾经这样说过。然而,玛丽·艾肯发现,网瘾在当今生活中非常普遍。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依赖网络,一旦断网就会感到痛苦,那么应该是会上瘾的。

一般来说,男性更容易沉迷于游戏,女性更容易沉迷于在网络上展示自己。自我呈现会带来类似多巴胺分泌的大脑反应。玛丽·艾肯说,她认识的一些女性朋友喜欢在Instagram上发布照片。通常一张照片有500个赞。如果下一张照片没有足够多的喜欢,他们会删除它。在中国,女孩们可能会痴迷于上传Tik Tok的舞蹈并获得好评。之前的视频获得了上万个赞,所以接下来的视频,他们希望获得更多。对“喜欢”和“喜欢”的欲望在不断增加。在艾肯看来,这是因为他们需要将自我价值认同外包出去,需要别人的赞美才能快乐。如果没有那么多赞,他们会想“哦,我完了”、“我头发不好看了”、“我不会化妆了”,然后他们会想““我不够吸引人”、“我需要减肥”、“我需要买新的化妆品”,然后他们开始怀疑自己。

当然,这种男女界限并不是绝对的。现在很多男生越来越沉迷于形象塑造。运动男生执着于展示自己的六块腹肌,艺术男生执着于展示自己的皮肤、头发、衣服、时尚感等等。除了对社交网络成瘾,还有网游成瘾、网购成瘾等行为。玛丽·艾肯说,在中国的研究报告中,13.7%的中国年轻网民遇到了“成瘾”的症状。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像过了几年一样,因为他们太沉迷了。

网瘾行为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对孩子。新浪微博认证为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头条文章作者的河森堡表示,据他观察,拥有大量自媒体账号的博主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远远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他发现交通拥挤和心情不好之间的相关性如此之强,几乎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最糟糕的是,有些玩家整天在网上发布一些爆笑的内容。其实我极度郁闷,还有人说希望有一天把手机扔到水里。”

河森堡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博客过于关注少量的恶意言论。玛丽·艾肯在这个问题中引入了“控制点”这个术语。她指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结局负责,并且相信自己在推动事件的发展,那么控制点就来自内心。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决定和生活受到环境的制约,对生活的控制力很小,那么控制点就来自外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无力感会逐渐升级,自我强化。感觉失控的人会进一步认为互联网会带给他们一种权力感。玛丽·艾肯(Mary Aiken)引用宾夕法尼亚大学认知行为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话说,技术和产品的超级反应能力会给用户一种控制的错觉。“他们承诺的比他们意识到的要多。不仅不能以更有效的方式享受物质生活,而且它们本身也变成了物体,排斥了其他物体(反应差的物体)。”

弗洛伊德称这种控制为强迫性重复。如果某种行为能给人带来控制感,人们就会去做,但矛盾的是,他们实际上并不能控制它。这是典型的上瘾。

玛丽·艾肯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过度使用网络定义为临床症状的国家。政府建立了一个青少年“网瘾”治疗中心。2008年,关于“网瘾治疗”的纪录片《网瘾之战》播出,让大众知道了临沂网瘾治疗中心的存在。用电击疗法的杨永信成了很多家长眼中的救世主。在这些家长眼里,“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所以,孩子接受电击,承受暴力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为了孩子好”。

近年来,浙江电视台民生节目《1818黄金眼》经常报道未成年人打游戏、刷直播、盗刷父母卡偷偷充值的事件。4月10日,一则题为《充值三个游戏,消费了也没啥感觉》的新闻,流行评论是《这种事不要叫媒体,天天看节目光看不教育孩子?就在电视上看别人笑话?”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会把孩子网瘾归咎于父母,而社会舆论则会把网瘾归咎于家庭教育。

在2017年的一则名为《成年人的网瘾世界》的新闻中,主角徐芳网瘾不仅影响了工作——业绩一落千丈,被老板找了好几次,徐芳干脆辞职——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根据他妻子的描述,“我以前会做饭,但他可以帮我照看孩子。现在宝宝在旁边尿裤子了,他也不管。”徐芳告诉心理医生:“我也不想玩,但是我控制不了自己。”

和徐芳一样,很多成年人都会把自己的网瘾归结为“无法控制”。在《小心!豆瓣评分8.4。软瘾!作者邓铭在书中列举了多项网瘾症状:没有手机,就像没穿衣服;每天躺下前不刷几分钟微博就睡不着;我时不时要查看邮箱里有没有邮件;我经常在半夜不知不觉地和朋友在QQ上聊天…但这本书给出的解决办法仍然是求助于网瘾者自己的意志力。作者要求读者“设定目标,持之以恒,直到把瘾从生活中驱逐出去”。

把教育问题归咎于孩子,归咎于家长,或者单纯指责大人“不可控”,都不是唯一或者正确的解决办法。在玛丽·艾肯看来,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人们设计社交网络和游戏的方式会上瘾吗?”她以糖为例。我们应该问:饮料制造商是否在饮料中加入了过多的糖,以使其变得美味和令人上瘾?对于社交网络和游戏,我们应该问:设计师在里面放了什么样的“糖”,让他们如此上瘾?

网络心理学家玛丽·艾肯:没人点赞人生完蛋?网络成瘾是一个被设计的阴谋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在《我停不下来:如何摆脱刷屏时代的行为成瘾》一书中看到,数字时代的环境和氛围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上瘾。在20世纪60年代,令人上瘾的香烟、酒和毒品非常昂贵,大多数人根本无法接触到它们。但在20世纪20年代,同样的水域将充满诱饵:脸书、Instagram、色情、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瘾的清单非常长,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微博有无穷无尽的消息来源;视频网站自动播放下一集电视剧;约会应用鼓励用户不断浏览,寻找更多合适的候选人。用户可以从这些应用和网站中获益,但保持适度的使用时间并不容易。前谷歌产品设计师、设计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认为,问题不在于人们缺乏意志力,而在于“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屏幕上努力破坏你的自律”。

以网络游戏为例,玛丽·艾肯认为存在上瘾的因素:游戏的成功离不开有趣的失败和其他诱人的设计。游戏中有一个“强制循环”。为了提高自己在游戏中的水平,玩家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完成任务。这个循环来自于经典的条件行为实验,像一个钩子,利用正强化使人发展成瘾性行为。“你的紧张来自于知道自己有机会玩得很开心,却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就是这种紧张让你一直玩下去。玩家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过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我就成功了。”玛丽·艾肯看到,在现实世界的游戏中,人会耗尽精力,速度会变慢,游戏难度会降低。但是在网络游戏中,你玩的时间越长, 游戏难度就越大。而且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人的意志力减弱,判断力受损,更难停下来。所以,每玩一个小时,就越难退出游戏。

数字设备和互联网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同时也产生了灾难性的强迫感。如今,人和数字设备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乎强迫和强制的关系,社交媒体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强制。在《在人群中》中,作者哲学家韩秉哲说,“自由”本应是与“强制”完全对立的概念,但当代劳动者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我压迫的奴隶。没有人在“强迫”瘾君子工作,但现在人们在剥削自己,但同时又妄想自由。“今天的工人既是肇事者,也是受害者。”韩秉哲看到了,这就是资本的逻辑。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多的资本,加速交流和信息的流通意味着加速资本的流通。

网络心理学家玛丽·艾肯:没人点赞人生完蛋?网络成瘾是一个被设计的阴谋

那么,孩子网瘾是自己的错吗?面对这个问题,玛丽·艾肯回答:“不,孩子是受害者。”

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教授武秀明写过《注意力的商人》,他曾经指出,从报纸到电视,各种媒体都在试图争夺人们的注意力,并在观众身上投放广告。但互联网不仅仅是各种技术的综合体,还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媒介。在互联网上,关注度的争夺战不断升级,我们已经“进入了最坏的时代”。玛丽·艾肯认为,瘾君子往往是“注意力商人”的受害者。

当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造成问题时,玛丽·艾肯看到了责任的分散:“手机公司说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只是生产手机;网络服务商说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像邮局一样把东西带给你;网站说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只是做了网站。”她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责任。

亚当·阿尔特看到,那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似乎遵守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他们绝不能上瘾。乔布斯的孩子从来没有用过iPad,Twitter的创始人从来没有给他们的两个儿子买过平板电脑,游戏设计师也回避过《魔兽世界》,很多硅谷巨头根本就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近电子设备。“就好像宗教领袖不让孩子参加宗教活动一样。”

现在这些创业者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青少年的网络问题负责。近日,苹果公司股东致信苹果公司,要求其回应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公共健康危机。

苹果股东担心设备会导致上瘾。玛丽·艾肯(Mary Aiken)分析说,手机的设计者会让手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它可以不断发光、发声和振动,它可以不断推送社交媒体通知,提醒游戏伙伴最新动态,反复吸引用户对屏幕的注意力,这是成瘾模型的组成部分。

不仅仅是手机设备公司,玛丽·艾肯说,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网站、游戏、社交媒体等。)也要追究责任。

“过去,人们普遍相信互联网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互联网公司可以进行自我监管。但是年轻人受到科技滥用的伤害。老师、家长、精神疾病专家和心理学家的报告都指出了问题的存在。”玛丽·艾肯告诉界面文化,最近,英国政府发布了《网络危害白皮书》。这个规则确定后,如果孩子在网上浏览暴力图片,被网络欺负,互联网公司要负责。英国首相大卫·特蕾莎·梅认为,白皮书的发布是互联网公司“自我监管”时代的终结。“长期以来,互联网公司在保护儿童和青少年方面做得不够好,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玛丽·艾肯(Mary Aiken)表示,白皮书中的建议之一是,社交网络公司应该禁止在夜间发送推送通知。23:00-6:00之间禁止通知的话,晚上手机不会滴。如果年轻人晚上不断醒来,意识到“新的消息来了”,就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休息,早上会感到非常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现在政府已经正式向社交媒体公司建议:你知道年轻人晚上需要休息,请不要在晚上发通知。

在美国,过去曾有过针对烟草业的集体诉讼。人们指出烟草公司的产品有成瘾性,有害健康,并能导致肺癌,然后要求赔偿。玛丽·艾肯(Mary Aiken)指出,未来可能还会有关于技术成瘾的诉讼,法庭上会要求相关各方对相应部分负责。

在思考我们与网络空间的关系时,玛丽·艾肯也看到了网瘾行为的解决方案与酒精、可卡因、烟瘾的解决方案不同:互联网无法被抛弃,它已经变得像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一样不可或缺。普通人必须学会忍受它。我们必须意识到是什么推动了多巴胺的激增,诱发了冲动、强迫或成瘾行为。我们应该控制技术的使用,以富有成效的方式使用技术,并限制成瘾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技术和谐相处。

“也许我们没有上瘾,但我们还没有适应互联网。”她说。

网络心理学家玛丽·艾肯:没人点赞人生完蛋?网络成瘾是一个被设计的阴谋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