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问卷”翻案后,如何在争议中开展中小学抑郁筛查?

近日,上海长宁区部分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有家长发现数十个题目涉及“自杀”,引发公众关注。长宁区教育局迅速发布道歉,称问卷工作已经停止。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则新闻也引发讨论:教育部在回复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时表示,“将抑郁筛查纳

“自杀问卷”翻案后,如何在争议中开展中小学抑郁筛查?

近日,上海长宁区部分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有家长发现数十个题目涉及“自杀”,引发公众关注。长宁区教育局迅速发布道歉,称问卷工作已经停止。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则新闻也引发讨论:教育部在回复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时表示,“将抑郁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

而教育部回复中提到的“抑郁症筛查”,实际上仅限于“在高中和高等院校开展”。这一提法最早见于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该方案仅要求“所有高中和高等院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从引发家长焦虑的小学生心理测试到教育系统即将在高中和大学开展的抑郁症筛查,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为什么有问题的「自杀问卷」不适合在学生中普遍测试?抑郁症可以通过筛查发现吗?教育系统真的有必要筛查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吗?

“自杀问卷”翻案后,如何在争议中开展中小学抑郁筛查?

引起家长质疑的问卷。

长宁区小学心理测试为什么会引起焦虑?

问卷设计不专业,不道德。

据上海长宁区家长介绍,引起家长愤怒和担忧的心理测试问卷是由国外几个心理测试组成的。上海市长宁区部分中小学生回答问卷,120多个问题,其中近40个问题与自杀有关,如:“你是如何完成自杀的准备动作的?”

这部分问卷引用了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家长担心这些涉及自杀的内容会诱导孩子对自杀产生兴趣。

“我一直担心中小学生的心理测评,最终还是出现了问题。”一位关注此事的心理学家表示,“贝克自杀意念量表适用于抑郁症患者,不适用于普通人。这个测试是为了调查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向,用在中小学生的普查中难免会带来问题。”

“贝克自杀量表一般适用于一对一的心理访谈场景,用来衡量已经表现出自杀倾向的人的自杀风险。”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多位专家解释说,一般来说,用于临床诊断的各类心理测量量表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心理健康调查和筛查。

理科生心理测量量表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如果不考虑量表的适用范围,将其适用范围无限扩大,比如以心理健康筛查为目的,极有可能造成量表的误用,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专家表示。

但是,这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量具选择不当。问卷背后被忽视的真正问题是,心理测量本身需要专业和伦理,而心理测试伦理的第一要务是任何测试的使用都不得对被试造成伤害。

“实施心理评估既要符合心理评估的专业标准,又要符合心理评估的伦理要求。”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新告诉南都记者,这次沪上的问卷事件暴露了心理测评中的相关问题,让更多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意识到心理测评是一项专业的工作。

舆论一出,长宁区教育局迅速发布道歉,称问卷调查工作已停止,事件主要责任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该局相关部门,对问卷内容把关不严。后续的问责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化解将进一步处理。

“自杀问卷”翻案后,如何在争议中开展中小学抑郁筛查?

一名心理咨询师给四川广汉某中学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讲授心理减压技巧。学生在参与各种游戏的过程中,释放压力,感受温暖。新华社资料图

学校心理健康调查真的有必要吗?

“有必要,但需要谨慎。”

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所有高中和高等学校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学校开展心理测评普查的初衷就像给学生体检,在问题严重到不可逆转之前就检测出来,从而给学生自己、家长和老师一个预警。

“尽早筛查很重要,我们在门诊也深有体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主任曹利平说,很多患者只有在厌学、社会功能下降的情况下才会寻求医疗帮助,有的甚至需要休息半年或一年才寻求医疗帮助。此时,他们的抑郁症已经进展到了更严重的情况。“如果疾病筛查能前移,及早干预,患者的治疗效果会更好。”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新认为,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很有必要,但心理测评的设计、实施、监督等诸多方面都必须慎重,必须在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进行。

事实上,心理健康的评估不仅仅是填写一份调查问卷那么简单。

张建新将心理健康调查与人们熟悉的人口普查进行了比较:人口普查指标所获得的人口统计数据是客观的描述,如家庭成员的数量、每个成员的实际年龄等等。只要回答者真心配合,这些数据都是准确真实的。虽然心理调查结果通常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但这些心理健康指标的测量值是对主观反应的描述,由于受试者及其所处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数据会偏离受试者的真实心理状态。

比如,在回答心理健康评估的相关项目时,那些心理困惑的孩子可能比其他孩子更敏感,所以他们会试图隐藏自己的问题;而那些不一定有问题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或者其他原因,试图表现出很多问题。因此,由于儿童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的影响,心理健康评估数据很可能会显示这样一个结果:健康的儿童有问题,而问题儿童看起来状况良好。

事实上,心理测量的主持人需要反复测试和平衡各种考虑(如文化敏感性和禁忌、表达的声音等。)在确定一套评价问题之前。

“自杀问卷”翻案后,如何在争议中开展中小学抑郁筛查?“自杀问卷”翻案后,如何在争议中开展中小学抑郁筛查?

根据《中国国家精神卫生发展报告(2019 ~ 2020)》蓝皮书。

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现状如何?

需要关注农村儿童的心理状况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十余年心理咨询经验,目前专注于儿童心理咨询。她认为,首先要区分抑郁症和抑郁症。抑郁症是暂时的,即使在非常小的孩子身上也是如此,抑郁症需要医院诊断。

《中国国家精神卫生发展报告(2019-2020)》蓝皮书中给出了一个经常被媒体报道引用的数字——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达到24.6%,其中重度抑郁症为7.4%,轻度抑郁症为17.2%。这里的“抑郁”指的是抑郁。

然而,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双重打击的环境下,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并没有明显上升。”2020年青少年轻度抑郁检出率比2009年提高0.4%,重度抑郁水平与2009年相当。

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抑郁症的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十几年前也是这样的趋势。

具体来说,小学阶段抑郁症的检出率为10%左右,重度抑郁症的检出率为1.9% ~ 3.3%。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覆盖4-6年级)。

到了初中,孩子的抑郁程度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初中阶段抑郁症检出率约为30%,重度抑郁症检出率为7.6% ~ 8.6%。高中达到较高水平,抑郁症检出率接近40%,其中重度抑郁症检出率为10.9% ~ 12.6%。

这项研究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侯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共同完成。超过15,0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大多来自河南、河北和广东省。

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校园学生“情绪体检”试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儿少科主任曹利平对媒体表示,医院承担了这一试点项目,在广州部分中小学筛查了近700人,之后又对123名初中生进行了访谈和评估。某初中的数据显示,量表筛查阳性率为60%,而面试评估后抑郁阳性率为25.2%,与蓝皮书报道的水平差不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11月23日,湘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农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虽然报告使用了与蓝皮书不同的量表,但发现农村儿童(1-6年级)的整体抑郁检出率为25.2%,其中小学男生抑郁的比例为25%,女生抑郁的比例为25.3%。有抑郁倾向的农村儿童中,约有1/4处于中度或以上焦虑状态,即“过度焦虑”。

25.2%的农村儿童抑郁检出率高于蓝皮书中小学生抑郁水平的数据,这意味着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

“自杀问卷”翻案后,如何在争议中开展中小学抑郁筛查?

在兰州心语星儿童心理发展中心,特殊教育教师丁强给孩子们上游戏课。新华社

有可能「调查抑郁症」吗?

现阶段进行大规模的抑郁症调查是不现实的。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新强调,实施个体心理评估或大规模心理健康调查的目的,只能用于了解和筛查受试者的心理问题,而不能用于诊断其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是两个概念。

心理问题的存在会使人感到困惑和不适,也会对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但基本不会对其个体认知(如记忆)和社会功能(如学习和工作)造成损害。心理问题可能会短暂存在,会因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而减弱或消失。

心理障碍患者通常表现为症状,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损害。心理障碍的存在和严重程度的主要判断是由受过精神病学训练的医生作出的。

张建新解释说,判断精神障碍的过程是精神科医生根据《精神病学诊断手册》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循证诊断的过程,而对精神问题的评估是受试者根据评估项目的内容进行自我认知和判断的过程。因此,诊断和评估的对象、标准和过程都有很大的不同。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个体循证诊断。心理评估不能用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普查。所以现阶段进行大规模的抑郁症调查是不科学的。”张建新说,既然不适合也不能用于抑郁症的普查,那么用心理测评来调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

根据理想情况,评价得分揭示部分中小学生存在阶段性抑郁,将使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支持问题学生尽快摆脱抑郁情绪,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学校学习和家庭生活。

然而,尤认为,仅通过问卷进行这种大规模心理健康筛查的准确率并不高。“如果所有中小学生都入学的话,人数是相当多的。而且专业的心理测量量表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测量要求,不可能所有孩子都用一块表。”

“如果通过筛查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学校和家长要及时沟通,判断孩子是否需要专业的帮助。”游告诉南都记者,学校和家长不应该对立。她观察到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学校老师评估孩子有些状况,建议去专业的咨询师或者医院诊断,家长会质疑学校,害怕承担责任,导致双方对立。

学校应该怎么做?

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体系的建立,重点不在于进行普查。

张建新认为,每一步,无论是心理评估普查,还是逐组心理咨询,甚至是精神科转诊,都应该严格遵循评估、咨询、转诊的伦理规范,在学生、学校、家长、专业人士之间进行充分沟通,让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充分了解情况,签署知情同意书。

“学校老师乃至专业人士,绝不能因为认为自己是在为孩子的利益做好事,就无视上述职业规范和道德考量。”张建新说。

事实上,如果要让心理评估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需要构建一系列配套的社会支持系统。专家认为,学校进行心理评估的目的是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将成为纵向评价和指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科学依据。

此外,学校要将心理评估与家庭访谈、班主任观察、专业心理咨询师深度访谈相结合,特别是要对评估分数高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支持。如果学校能联合校外的社会专业力量,就能把心理测评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专家强调,事实上,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体系的建立,重点不在于进行普查,而是在学校设立专职岗位,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支持,让他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学校的班主任要经常和学生家长沟通,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你还说,有的时候,量表衡量的准确度可能还不如班主任或班主任的评价和印象。如果一个老师对一个班级足够熟悉,通常可以大致判断出哪些孩子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时候结合学校心理老师做出的评估,再和家长接触沟通,这样的多方合作其实比单纯做一个量表要好。

张建新告诉南都记者,抑郁症的防治体系不仅仅建立在让学生每年进行一次或几次心理健康调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了解和理解青少年的抑郁问题,让他们在遇到问题学生时不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他们应该学会如何安抚问题学生,并能够与专业人士建立联系,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父母应该怎么做?

“孩子会不会求助,往往取决于亲子关系。”

父母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但在现实中,他们很可能像陌生人一样,无法发现孩子的抑郁症。"一个孩子是否会寻求帮助取决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关系。"叶月说。

一次,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到叶月的咨询室。在一次游戏治疗中,孩子拿起一个布娃娃,给布娃娃贴上补丁,说:“这个布娃娃受伤了,跟我一样。”叶月说,这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交谈的好机会。你哪里受伤了?什么样的伤?受伤是什么感觉?什么事情会伤害你?你想让我们怎么帮你?

但是,孩子妈妈当时说:“你受伤了,你还受伤,你现在有吃有穿,什么都不缺。你还受伤吗?!"面对这样的回答,孩子沉默了。

游告诉南都记者,孩子因为有行为问题,比如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有暴力倾向,或者学习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被父母带走。送来的孩子有的只是单纯的行为不端,只需要帮助纠正行为;其他孩子内心的压抑或者焦虑已经隐藏很久了。

“有一个可悲的现象。现在家长有一种倾向,就是只要不影响学习,就可以不管,不去纠正。抑郁症势必会影响学习,严重的话更容易被带到心理咨询。但即使发了,家长的抱怨还是集中在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不受情绪影响。”叶月说道。

在未成年人的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师除了帮助孩子进行引导,还需要帮助家长调整教养方式。

但是,父母是很难改变的。叶月优优的经验是,心理咨询师应该与父母结成联盟,让父母也成为一股帮助的力量。所以我们要避免责备和批评父母,这样只会把父母推向反面。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一起面对问题,看看他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的孩子。“一个中学生的父母一般都是四五十岁,养孩子的模式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这个时候让他调整一下,承认自己之前十几年的方法是错误的。他们很难迈过这道心理坎。”

因此,叶月建议,父母最重要的是与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宋凌燕发自北京


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3-11-16 00:46:12)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4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