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应是大学必修课

这期间,“大学生真的需要这门课”的话题在网上被热议,凸显了一个由来已久却被忽视的问题——一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很好地适应社会,进入职场角色。据第三方调查,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求职、择业过程中都遇到过财务欺诈、求职歧视、三方违约、就业风险等等。高学历的人很难应付日常生活。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硕士

这期间,“大学生真的需要这门课”的话题在网上被热议,凸显了一个由来已久却被忽视的问题——一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很好地适应社会,进入职场角色。据第三方调查,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求职、择业过程中都遇到过财务欺诈、求职歧视、三方违约、就业风险等等。高学历的人很难应付日常生活。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面对这样的风险往往很难“全身而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社会常识和必要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反映对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一无所知,对社保缴费比例不清楚。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在基础教育阶段,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要求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上。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缺乏法治和社会规则的教育。

进入大学后,学生仍然以专业课为主,对职业规划、就业知识、金融常识关注不多。虽然很多大学开设了劳动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但往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覆盖面有限,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指导性不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高校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想学生所想,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开设社会常识课程时,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事实上,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许多大学都试图开设各种实践课程。如东南大学开设《个人金融与证券投资分析》、《大学生情绪心理学》、《烹饪理论与技术》等通用选修课。其中“健康睡眠快乐生活”,老师会带领学生走进杂草丛中,拨开密密麻麻的草丛,仔细寻找打桑叶、平肝明目的膏方,采摘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白茅根。再比如,南京农业大学开设“运动减脂”,有同学通过这门课,四年时间体重从280斤减到140多斤。再比如,“武汉大学开设的“恋爱心理学”受到学生追捧。因为上课的学生太多,教室挤不下。有的同学在教室外面听,有的同学自带板凳进教室。

那么,学生真正想学的是什么,哪些课程在学生眼中是“有用”的呢?笔者在调查准毕业生、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时发现,人数最多的选项是“就业与职业选择”、“劳动法知识”、“生活技能”、“出国留学”。绝大多数辅导员和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准备、法律知识和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除了提供信息渠道和推广正规就业平台外,他们还应拓宽就业实践课程,开展就业模拟,并在简历投递和面试方面给予特别指导。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应该开设诸如就业指导, 给非毕业生的金融常识和生活技能。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学生的成长目标是既成才又成人。因此,建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多做“无用的工作”,多读“无用的书”,努力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同时,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课程在培养人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专业学科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在通识教育中加强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和联系。通过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种课程,让学生提前掌握一些必要的“社会生存策略”和技能,从而提前了解社会现实,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高校要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学生需求,打造符合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让“实用课程”真正有用、解渴。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探索建立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就业情况、合作单位就业标准等因素,持续跟踪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通识课程和公共艺术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必要的社会知识普及。

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提高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开设劳动周和劳动月,促进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和科研一线,开展实习、社会实践和专业服务。倡导“工匠精神”,用匠心铸造精品,通过劳动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专业经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进一步丰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社团活动,扩大社会实践参与范围。优先安排毕业生就业,举办大三学生实习专场招聘会,组织开展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创新创业、模拟招聘、模拟面试、职业体验周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

多方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加强与司法仲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行业的互动合作。充分利用生产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讨论,帮助更多大学生进入企业,了解职场。聘请企业相关人士、优秀校友等优秀管理者担任大学生就业、创业、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全面充实师资队伍。

探索提高就业能力的个性化指导,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指导。通过课堂授课、讲座、面对面个性化指导、团队培训等形式,传授就业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作者: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波)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