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科普专家:自闭症不代表孤独。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4月2日是第13个世界自闭症日。作为一名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阳给大众科普。“我在门诊发现,很多人把自闭症等同于孤独,认为孩子总是呆在家里不爱和孩子玩就是自闭症,或者认为把孩子放在孩子多的地方就会慢慢好起来

4月2日是第13个世界自闭症日。作为一名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阳给大众科普。“我在门诊发现,很多人把自闭症等同于孤独,认为孩子总是呆在家里不爱和孩子玩就是自闭症,或者认为把孩子放在孩子多的地方就会慢慢好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马阳说,自闭症不代表孤独,早期识别很关键。

自闭症患者的表现千差万别。

很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聪明,什么都懂。但作为一名发展行为儿科医生,马阳表示,儿童的很多表现都与自闭症有关,而这些表现只是自闭症症状的冰山一角。自闭症儿童,从不会说话到喋喋不休,从不会眼神交流到一直盯着人看,从不会认图到能背出整本书《史明》,都有不同的表现。在他的咨询室里,还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听到“火山”这个词,他能详细说出火山的成因、特点、危害,却拒绝和医生进行眼神交流,直接从他身上爬过去拿身后的玩具,无法准备“你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的答案。

马阳说,自闭症不仅仅是“孤独”和“不合群”。其实是一大类综合征,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爱好狭窄、动作重复刻板为核心症状的疾病。虽然自闭症有多种表现形式,功能有高有低,但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会伴有语言问题,如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发育倒退,因为他们缺乏社交动机。有些孩子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在适当的场合说不出正确的语言,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随着对自闭症认识的逐渐深入,很多孩子在3岁前就可以确诊。自闭症的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非常重要。在有针对性的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等多维度的综合干预下,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功能、语言能力、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其预后也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1岁以下自闭症婴儿的行为特征:

那么,自闭症的早期症状是什么?马阳提醒,1岁以下的孩子如果经常有以下表现,家长要高度重视。

1.极端的气质和行为,一个是特别容易哭,特别难安抚;另一个太安静,完全不需要父母的陪伴。

2.眼神交流差,特别是没有眼神交流,眼神交流或者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的时间短。

3.对声音反应差,尤其是叫自己名字的时候,不看妈妈或其他照顾者。

4.互动游戏的尝试性较差,比如不喜欢和妈妈玩“捉迷藏”“对视”之类的游戏。

5.看物的兴趣强于看人的兴趣。如果你不喜欢看妈妈的脸,你更喜欢看自己的手或者眼前的东西。

6.我不能或者不能及时通过手指表达我的需求,也没有用食指指过东西。9-10个月以后的正常宝宝一般都有这个能力。

7.重复“咿呀”但发声较少,前语言期(1岁前)的元音如“a、o、ao”,6个月以后的辅音、元音如“ma、da、ba、dai”发音较少。

8.快乐情绪的分享和互动表达的缺失,比如开心的时候少对妈妈笑,少看妈妈。

诊断绝不是“贴标签”,帮助家长有效干预才是最重要的。

马阳说,由于自闭症是一种症状性疾病,在临床上,有经验的发展行为儿科医生或儿童精神科医生往往依靠对儿童自闭症特征的观察和家长对儿童行为的描述,从而得出一定程度的诊断。很难,也很主观。所以自闭症的诊断需要谨慎,要找到影响孩子的核心症状。诊断绝不是为了“贴标签”的想法,一定要明确。

目前儿科临床更强调过程诊断。马阳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儿童期的大脑功能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可塑性强,变化明显,需要对其外部行为进行动态监测。更重要的是,帮助家长找到合适有效的干预方法,改善孩子的核心症状,定期进行评估,引导家长科学就医、规范治疗,真正促进自闭症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蒋若静通讯员马洋

编辑/高燕

赠送20本心理学电子书,添加 微信:56163509  备注:心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li1988.com/39336.html